為老年人撐起溫暖的天空(平行病歷)

春節后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位朋友打來的電話。
電話裡,朋友的聲音顫抖且焦急:“馬磊,我爸吃了好多藥,正在你們醫院急診搶救,這可如何是好?”剎那間,我的心猛地一沉,朋友的父親長期飽受老年抑郁症的折磨,沒想到發展到這個程度。
我匆忙從家中趕往醫院。來到急診室內,一眼望去,我便看到在搶救室門口角落的朋友。年近五十的他,面色慘白,汗珠不停從額頭滾落,眼神中滿是焦慮與無助。
看到我,他沖了過來,帶著哭腔說:“都是我的錯,求你一定要救救我爸。”我走進搶救室,病床上的老人面容憔悴,已經完成洗胃,嘴裡插著管子,連接著呼吸機。身為曾經的急診工作者,我清楚當下最關鍵的是知曉患者服用了何種藥物,以便對症用藥。很快,檢測報告出來了,“佐匹克隆”“艾司唑侖”的服用量均遠超正常劑量。二線醫師迅速理解並調整用藥方案,隨后將患者轉入急診重症監護室。
看著朋友在重症監護室的走廊裡,來回踱步,不時自語:“都怪我,怎麼就沒多留點心呢?”我心裡一陣酸澀,深切體會到他此刻的痛苦與煎熬。
在之后的日子裡,隻要一有空,我就會陪在朋友身邊。他和我傾訴著父親患病后的點點滴滴。他說,父親自從患上抑郁症,整個人都變得沉默寡言,常常一個人坐在角落裡發呆,可自己卻因為工作的忙碌,忽略了父親那些細微的變化,沒能及時給予他足夠的關心和陪伴。他滿臉懊悔,聲音帶著哽咽:“我總以為給他提供好的物質生活就夠了,卻沒想到他心裡藏著那麼多的苦。”一遍一遍地訴說,仿佛想讓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無力。
我靜靜地聽著,不時拍拍他的肩膀給予安慰,同時也在引導他試著走進老年人的內心世界。抑郁症就像一片濃重的陰霾,讓老人的生活失去了色彩。那些被子女忽視的孤獨、不被理解的痛苦,在老人吞下過量藥物的那一刻,如決堤的洪水一般徹底爆發。我對朋友說:“叔叔其實一直都渴望著你的關心,渴望你能坐下來,和他好好說說話。”朋友聽后,重重地點點頭,眼中滿是悔懊與決心。
這段時間,同事們日夜守護在老人身邊,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有一次,朋友跟我講,他在探視時,看到一名年輕護士一邊換藥,一邊輕聲對老人說:“爺爺,您肯定會好起來的,您瞧,家人都在陪著您呢。”那溫柔的話語,恰似冬日暖陽,給他帶來了溫暖與希望。
經過一周的全力救治,老人已經脫離危險,可以出院。朋友臉上重新綻放出了笑容。他緊緊地握住醫生的手,不停地說著:“謝謝你們,謝謝你們救了我爸!”隨后,他又轉身緊緊地抱住我,聲音帶著顫抖:“也謝謝你,這段時間一直陪著我。”
這次經歷,又把我帶回在急診工作的日子。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患病的軀體,更是一顆顆需要溫暖和關愛的心靈。共情,不是簡單的同情,而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痛苦,理解他們的恐懼,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支持和幫助。
在這個逐漸步入老齡化的社會,每位老人都像是一本厚重的書,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而復雜,子女們應該放慢腳步,多一些時間去陪伴他們,多一些耐心去傾聽他們的心聲,用愛與理解,為老年人撐起一片溫暖的天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親人的陪伴和理解更能治愈心靈的創傷。
(作者為北京同仁醫院團委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