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全域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基本形成

【查看原图】
兰州新区:全域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基本形成【2】
兰州新区:全域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基本形成【2】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2020年09月21日10:00

人民网兰州9月21日电(高翔)近年来,兰州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推出低丘缓坡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模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生态修复区域内碎片化农地、旱砂地进行“提质扩面”,达到了小并大、短并长、坡变平、弯变直、涝能排和互联互通。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生态修复12万亩,系统性解决了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的问题,为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治理、绿色发展探索出了有效路径。

实现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化、步骤规范化

根据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示范区规划,兰州新区制定了全域国土绿化、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养殖业和现代农业公园等规划,构建起层次清晰、体系完整、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按照向东向南与兰州市区相向发展的思路,将重点生态修复区域全面纳入兰州、白银区域国土空间框架,合理布局、科学划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同时,大力推行国土绿化行动,已规划18个生态修复项目。目前,石门沟经济林生态修复示范区、段家川生态修复示范区、现代农业公园等9个项目现已开工建设;景中高速绿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新区南部6.3万亩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等9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实现生态修复对资源的综合提升、有效利用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的精神,兰州新区对生态修复区域内碎片化农地、旱砂地与未利用地同步进行提质扩面,将1.5万亩碎片化农地和旱砂地及相近2.5万亩未利用地提升为4万亩规模化、整装化、集约化高标准宜农地。对原有生态功能脆弱、缺乏大规模绿化及提升基础条件的黄土山丘无立木林地修复为2万亩宜林地。对生态修复区内布局分散、环境恶劣、居住空心化的村庄居住点,通过政策引导、撤并搬迁、异地新建等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将闲置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实现了节约集约利用。

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融合、协调推进

兰州新区瞄准绿色、高科技、高收益、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区域现代农业。种植业方面,在全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同时,依托国有农业公司和招商引进的内蒙古田园草业公司等规模化饲草种植企业,种植7万亩优质苜蓿、饲草玉米、燕麦等;养殖业方面,规划了段家川、平岘沟、大斜沟、赖家坡4个生态种养循环园,引进天兆猪业、新希望集团等大型养殖企业,生猪年产量可达350万头/年、肉羊年产量可达100万头/年;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建成了7500亩的现代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引进兰粮、益海嘉里、高金等精深加工企业及海大、大北农等饲草加工企业11家,饲草加工量可达150万吨,粮食加工产业园年产值达200亿元。

目前,兰州新区集“饲草种植、饲料加工、规模养殖、屠宰深加工、有机肥加工、冷链物流和肉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全域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基本形成。

分享到:
(责编:陈诚、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