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风肃纪在路上】

甘肃天水:“末梢”监督更有力 群众生活才安逸

【查看原图】
红崖村一景。(高翔 摄)
红崖村一景。(高翔 摄)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2020年09月25日10:31

人民网天水9月25日电(高翔)“繁琐小事少了,生活乐趣多了。一部手机解决问题,现在一门心思致富。”给院子里的绿植浇完水后,刘成平坐在小板凳上剥起了玉米。

刘成平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党川镇党川村下街组村民,经常在外跑运输。在此之前,刘成平回到家可没这么悠闲过。

“跑车本来就很累,回到家要想知道自己发了多少惠农款,还得去问村干部,或者自己到信用社去查。不仅如此,享受的政策也是问完就忘,时间全浪费在跑路上了。”刘成平说,现在不同了,自己利用服务区休息的空当,就可以用手机查到家里发了多少钱,什么时候发的,资金发放是否公平等,还能开通信息推送服务,随时随地接收“发钱”信息。

刘成平所说的“平台”,是甘肃省扶贫(民生)领域监督信息系统。该系统集惠农补贴项目资金公开、信息查询、数据对比、受理投诉举报等诸多功能为一体,在有效保障群众知情权的基础上,为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扶贫(民生)领域工作提供了更加精准、更加便捷的途径。也正因为该系统的开通,让刘成平和其他村民一样,真正体验到了高效便捷的村务服务,享受到了幸福安逸的美好生活。

“监督信息平台开通不久,镇纪委就通过信息比对和进一步核查发现,党川村村‘两委’在低保审核中作风不实、把关不严,导致名下拥有商品房的村民王某违规领取低保金2610元,镇纪委给予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警示谈话后,对违规资金予以追缴。”党川镇纪委书记高彦东说。

据了解,甘肃省扶贫(民生)领域监督信息系统开通之前,包括麦积区在内的很多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发现违规领取扶贫补助资金的问题线索主要依靠群众举报,渠道单一,加之群众拥有车辆、住房等信息难以掌握,很难对落实的各项扶贫资金做到精准监督。

为了确保全面、及时公开扶贫(民生)政策和项目资金,麦积区督促21家主管部门按要求及时录入扶贫(民生)政策、项目、资金数据,督促各单位录入国家公职人员、党员、村干部、死亡人口、车辆注册等基础数据,有效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了“数据共享”。

“现在,一旦有违规领取扶贫补助资金的问题,我们马上就能通过监督平台将异常数据比对出来,有效预防群众身边‘微腐败’的发生。”麦积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陈耀君介绍,截至目前,麦积区共录入扶贫(民生)领域项目1070个,惠民资金63.77亿元,其他基础信息17.97万余条,覆盖群众50.49万余人,累计受理群众投诉1067件,该系统已成为当地群众维护切身利益、主动参与监督的“新渠道”。

甘肃省扶贫(民生)领域监督信息系统不仅让群众享受到了极大便利,也让村监委会清楚了应该监督什么,监督的重点在哪里。同时,村镇干部的工作作风也发生了明显转变。

2013年以前,麦积区麦积镇红崖村交通不便、产业单一,是周边有名的落后村、贫困村。近些年,通过各级帮扶力量的不断努力,红崖村先后落实了巷道硬化、河堤治理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并修建了文化广场、景观鱼塘以及游客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助农增收。

因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惠民项目资金量大、面宽、点多,怎样去监督落实成了群众和干部共同关心的话题。

为此,麦积镇纪委利用“互联网+监督”模式,通过扶贫监督平台,让每一笔扶贫惠民资金都能实现人人查、人人管,倒逼干部规范用权、依章办事,扎牢了扶贫资金“廉洁防护网”。这种公开接受监督的方式,既接通了地气,方便了群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矛盾,减少了干群矛盾。

“‘互联网+监督’模式的逐步探索完善,使镇纪委的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拓宽了信访渠道,无处不在的监督也使有些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微腐败’问题难以隐身,有力促进了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让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麦积区麦积镇纪委书记薛建林说。

天水市秦州区关子镇也是“互联网+监督”模式的受益者。该镇纪委书记赵鹏星表示,“互联网+监督”实现了近距离、全天候监督村级组织落实扶贫(民生)政策、资金的全过程,把监督触角真正延伸到了“神经末梢”,让村干部时时处处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从源头上打消了向扶贫资金“动歪脑筋”“伸黑手”的念头。通过开展常态化监督,群众意识到自己的事“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对切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意识不断增强,有效促进了乡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

分享到:
(责编:陈诚、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