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各地在线>>兰州>>兰州要闻

凝心聚力 只争朝夕 勇毅前行 奋力创造兰州新区新辉煌

——兰州新区工作报告解读

2022年01月12日16:09 | 来源:兰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凝心聚力 只争朝夕 勇毅前行 奋力创造兰州新区新辉煌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交出“新”答卷

数读报告

工业增加值:94亿元同比增长30%

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同比增长1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64%

税收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67.5%

进出口贸易额:81.5亿元同比增长101%

全社会用电量:20.1亿度同比增长3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同比增长17%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451元同比增长8%、14255元同比增长11%

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与20个省170个市县区成立跨省通办联盟,实现140项高频事项异地通办

新增市场主体:5427户

国企改革:完成70%目标任务,八家监管企业实现营收1449亿元同比增长43%

科创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

公共服务:新增学位2250个,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500套,新增就业3.8万人

移民搬迁:统筹规划、高效承接陇东南移民947户3738人

生态修复:复绿4万亩

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000亩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6%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27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迈上新征程的开启之年。

过去的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兰州新区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三新一高”,紧扣战略使命,聚焦“四区两新”,采取抓党建促引领、推改革激活力、引强企选优商、重创新强支撑、促开放拓格局、优规划扩空间、办实事惠民生、防疫情筑屏障等有力举措,凝心聚力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发展动能快速释放,综合效应加速显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与日俱增,经济社会呈现出优质快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阔步迈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高站位加强党的建设,在先锋引领中展现新担当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全面发挥党工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作用,以学史践悟全面提升党组织战斗力,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改革发展意识、务实拼搏精神明显提升。7个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引进各类人才3.1万人,精准化开展绩效考核,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50个、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20个,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高标准系统推进改革,在营商环境中树立新标杆

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全面落实18个方面178条提升措施,营商环境评估单项评分均在85分以上。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电子证照跨区域核验、企业开办首套印章政府买单,与20个省170个市县区成立跨省通办联盟,实现140项高频事项异地通办。

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布绿色企业、项目认定标准。率先开展“绿色保险”“环境信息披露”等试点,筛选入库绿色项目177个。打造“绿金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注册企业1029家,融资规模突破100亿元。设立总规模30亿元首支绿色基金及首支1亿元规模绿色化工子基金,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专营机构9家,兑付奖励资金1663万元,绿色贷款余额达141.8亿元、占比23.8%。绿色金融改革评估全省第一。

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完成70%目标任务,八家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100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营收1449亿元、同比增长43%,利税总额21.5亿元,同比增长22%,国企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在集群延链中实现新突破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把产业项目作为推动发展的“牛鼻子”,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攻坚行动,项目投资刷新历史纪录,“产业新区”框架加速构建。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80个项目建成投运,联塑集团、广西柳工等16个项目加快建设,兰石超高温熔盐制备技术及装备、大成光热发电装备等在国内重大新能源项目中示范推广。

绿色化工产业:

化工园区东区基础设施全面建成,西区基础配套快速建设,新落地项目60个、总投资243亿元,巨化集团、东方希望等一批产业领航企业签约园区,滨农科技、泰邦化工等52个项目建成试生产,康巴斯、东瑞制药等项目加快建设,专精特新A区全面投产、BC区快速建设,光气产业园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化工园区安全低风险评估全省第一。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新引进项目15个、总投资156亿元,宝武、海亮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园区,德福铜箔由年产5万吨增至20万吨,全球最大铜箔研发生产基地在兰州新区诞生。储能正负极、电解液生产企业相继落地,为新能源产业全链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长飞光纤等3家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

生物医药产业:

积极发挥“西部药谷”资产资源优势,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力度,引进项目48个、总投资90亿元。申联全球首条合成肽疫苗生产线、省药物碱厂建成投产,西北首个医药物流产业园入驻企业880家,佛慈获评“甘肃省政府质量奖”,和盛堂获评甘肃首批“绿色工厂”“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数据信息产业:

新开工项目6个、总投资30亿元。移动、国网云数据中心等14个项目上网运行,100多家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入驻托管,云平台业务承载用户超3万户,甘肃省“数字政府”政务云新区节点、电信大数据产业中心等14个项目加快推进。省超级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揭牌成立,无人驾驶测试应用基地建成投用。

节能环保及临空产业:

抢抓“双碳”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区,引进项目23个、总投资70亿元,万吨级锂电池精准拆解等24个项目加快推进。依托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成立甘肃新港航空产业公司,系统编制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知名航空产业项目落户新区,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和临空经济。

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大北农、海大等企业满产扩能,新希望、天兆等出栏猪50万头,益海嘉里试运行,甘味乳业加快建设。特色花卉、优质果蔬、食用菌等“新区甘味”产品扩种增产,日产30万枝鲜切花走出国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30%,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与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创基地一并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

高水平推动科技转化,在自主创新中注入新动能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坚持以产业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提能级,推动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新建创新及孵化平台20个,建成化工园区研发、植物组织培养等实验室6家,重离子加速器及质量检验检测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投运。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6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研发科技成果291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

新引进转化科技成果91项、转化率达31.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产业孵化大厦获评“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项目82个、落地高端精细化学产品223种。

重点引培一流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和研发人员3万多名,新开展科研项目216项、申请各类专利千余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兰州新区设立商标受理窗口,全省商业秘密保护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充分发挥职教园区院校聚集优势,与300余家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向社会输出专业技能人才5.3万名、就业率达95%以上。

高层次拓展开放格局,在对外贸易中取得新业绩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坚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区港联动”成效显著,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区位优势、平台优势、通道优势加速显现。

深入实施综合保税区提升进位“445”计划,保税物流业务增长2倍,综合保税区加工类贸易同比增长70%,全省外贸增量贡献率达50%,在全国综合保税区绩效评估中排名提升8位。航空口岸率先复制推广“两段准入”通关模式,进出口贸易、通关效率倍数增长。中川北站贸易平台和物流枢纽作用持续放大,电解铝期货指定交割库开户企业130家、营收125亿元,货物吞吐量12万吨。氧化铝期货交割库即将获批,铜期货交割库启动申报,交割品种、规模加速拓展。

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甘肃—山东—拉脱维亚”物流新通道成功打通,海运集装箱集散中心加快建设,首开巴斯夫“德国—兰州”中欧化工班列,到发国际货运班列同比增长167%。打通达卡、曼谷等4个城市货运航点,执飞国际货运包机同比增长90%,国际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1%。

新设海外仓2个,木材加工业务打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农副产品畅销海外,电子信息、化工产品、新材料、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出口持续扩大,外商投资业务持续壮大,经贸往来国别达58个,贸易产品达200余种,打造西北进出口贸易分拨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商贸物流营收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45%。

高起点编制国土规划,在生态修复中拓展新空间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坚持把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未来开发保护的基础,对全域进行科学、精准、系统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兰州现代化巨型城市发展拓足空间。

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并在全省率先获批,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全面拓增,生态修复和未利用地整治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高标准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完成国土综合整治40平方公里,造林1万亩,复绿4万亩,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000亩,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污水及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27天。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对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区进行规划研究,率先提出在1.2万平方公里范围打造“陇中生态平原”重大工程,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兰州”提供空间支撑,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高品质建设精致新区,在城乡融合中打造新典范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坚持把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于现代城市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形成城市精细智慧、乡村文明振兴、社会和谐共融新局面。

新增学位2250个,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联盟8个,基础教育就学人口同比增长15.6%。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建成投运,依托省体育馆等资源,承接国家和省级以上赛事16场次,“15分钟全民健身圈”初步形成。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500套,新增就业3.8万人,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养老、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8.6%、99.6%。

全年整治撂荒地5.35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0万亩。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个,17个保留村逐步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播面积持续增加。深入推进“四好”农村公路提质扩面,新建农村公路14公里。统筹规划、高效承接陇东南移民947户3738人,就业、教育、医疗及吃住行等全面保障。

核心区200平方公里内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景中高速、G341白银至中川段建成通车,中兰客专新区段全线贯通,机场三期、环线铁路、兰张三四线、新区南站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新增5G基站83个,打造“智慧+”综合管理应用场景12个,智慧城市基本建成。新增酒店15家、商业街区4处,人气商气加速集聚。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30%,获评“2021甘肃文旅新秀奖”。

社会治理精准有效,2个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4家机构获评“全省劳动关系和谐示范单位”,中川园区在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中期评估排名第一。行政诉讼、恶意诉讼倍数下降,绿苑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彻底化解。刑事、电诈案件分别下降25.3%、54.6%,获评“2021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城市”。

疫情防控树立标杆,闭环管理入境航班9架1811人,高质高效守牢“省门第一关”,以最优方案、最低成本、最小影响、最佳效果,确保了区内本土零感染、零扩散,为经济优质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2022年开启“黄金十年”新征程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强省会”行动实施起步之年。兰州新区也将迎来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做好全年工作对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意义重大。

总体要求: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及国家级新区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盯“极、地、台、区”战略定位,践行“三新一高”要求,立足“强省会”行动,聚焦“四区两新”目标,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重大机遇,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政策,在培育优势产业、深化系统改革、扩大创新开放、促进城乡融合、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力、赶超跨越,全面推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加速迈上新台阶,成为“强省会”的主力军、“强工业”的排头兵、“强科技”的领跑者、“强县域”的先行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庆祝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均增长2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增长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以上,八家监管企业营收、利税均增长20%以上。

增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引领力

聚焦国家级新区现代化建设战略使命,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扭住目标、只争朝夕、争先创优。

围绕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系统总结在省市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兰州新区取得的优异发展成绩和探索的宝贵改革创新经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有力推动兰州新区建设发展迈入下一个“黄金十年”。

夯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支撑力

聚焦振兴“兰州制造”目标,大力实施“335+X”产业倍增行动,依托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以“强工业”支撑“强省会”行动。

装备制造:围绕打造全省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兰石、兰泵、兰电、博睿重装等企业转型升级,加大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引进上游基础配套项目5家以上,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10家以上,助推制造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化工产业:围绕建成“第一个千亿级”产业园,着力在延伸链条、壮大规模、形成效应上求突破,全力服务巨化集团、东方希望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启动10平方公里光气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投资过千亿、产能过千亿的全省第一个千亿级产业园,创建西北首个D类绿色化工园区。

新材料新能源:围绕新材料带动新能源集聚发展,加快宝武负极材料、海亮铜箔、德福铜箔、铝箔等新材料项目建设,以优质新材料招引新能源电池企业,配套引进电池隔膜、电池管理系统及高端合金等上下游产业项目,打造西部新材料及新能源储能电池生产基地。积极推动风光电、热电联产,争取国家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布局新区。举办好国际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会,提升产业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

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聚力打造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引进汽车与家电拆解、再生利用和电镀及涂装等项目30个以上、总投资百亿元以上,推动园区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上走出新路径。

新能源汽车:聚力打造西北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速招引模具、轮毂、电控、饰件配件等上游企业,配套发展充电设施,积极引进氢能产业,全链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

生物医药:聚力打造区域医药产业集群,充分放大现有医药资源效应,引进中西药、疫苗、防疫物资等产业项目,推动化工园区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等快速转化为成品药,加快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及配套项目、原子高科医用同位素中心、医药物流园等建设,谋划建设养老服务制造产业园,推动佛慈、和盛堂等项目扩能达产,开发药食同源、保健品等大健康产品,推进兰州新区现代中药产业园建设,争取获批西部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

信息产业:瞄准“东数西算”和数字经济蓝海,加快“丝绸之路信息港”、国家超算中心、区域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获批,以数据信息赋能产业智能化发展。

现代服务:围绕“高端商务办公”功能,大力发展金融、设计、咨询信息、商务中介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城际配送、批发集散等新业态,加速汇聚一批具有区域中心能级、综合效益贡献度高的总部企业。

文化旅游:加速释放西北旅游“集散中心、都市休闲”品牌效应,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现代农业:立足未利用地资源,出台鼓励政策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全域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推进农业“三化”建设提质增效,提升农副产品供给能力。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全域乡村振兴。

释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动力

聚焦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将改革作为推动清除发展障碍的务实举措,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活力。

进一步理顺园区、镇(中心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持续深化机构改革,探索在部门推行“大科室”、在园区推行“大局办”,推动机构更精简、权责更清晰、人岗更相适,确保运转顺畅、协同高效、落实有力。

立足跻身营商环境“国评”第一方阵目标,率先推行商事登记一业一证、电子亮证全覆盖,政务服务全域办,企业开办“分钟制”,高频事项“分钟批”,建设项目“自监理自验收”,项目建设信用承诺监管等改革,形成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兰州新区样板”。

建立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体系,加快建设“绿金通”平台三期,全年注册企业1300家以上、融资150亿元以上,新设更多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探索绿色项目收费权、经营权等抵质押融资模式,有序推进环境权益交易,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健全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国资监管机制,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社会资本撬动汇聚。

提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竞争力

聚焦以产业大发展、带动创新能力大提升,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共生耦合,优化创新生态,增强科技硬实力、经济创新力,着力打造“强科技”行动策源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研究中心和创新平台。

争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新能源与储能国家实验室等布局新区,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打造全省技术研发转化新标杆。

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科研人员更大资源支配权,在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有序推进“揭榜挂帅”,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

扩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影响力

聚焦深挖“一带一路”黄金节点优势,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系统打造国家“双循环”战略支点。

坚持“口岸+物流+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申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加快与兰州国际陆港融合发展,提升“中吉乌”公铁联运班列运营水平,加大中欧、中亚及陆海新通道、中老经济走廊多向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发运。

坚持以产业促进产品出口、以进口带动产业发展、以资源整合提升对外贸易,加速构建内外联动服务“双循环”开放格局。

厚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承载力

聚焦未来眼光、一流标准、地域特色,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协同帮扶皋兰“强县域”,优化功能定位布局,提升城乡品质品位,打造“强省会”主承载地、主战场、主力军。

紧盯“强省会”行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蓝图,以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治为牵引,加强与周边区域融合联动,主动承接大兰州巨型城市发展扩域责任。

依托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构建“城市云脑”运行体系,完善城市“智慧+综合管理应用场景”智能系统,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千兆城市”“高水平全光网城市”建设,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系统化“全感知城市”。

树牢城乡“一盘棋”融合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实施全域国土空间整治,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建设全域美丽乡村,打造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打造“无废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凝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向心力

聚焦打造“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更深层次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加快“教育强区”建设,高标准打造“技能甘肃”引领区、产教融合示范区。

开展“健康新区”行动,加大省内外知名三甲医院引进力度,推动省残联康复中心医院等建成投运,加快省疾控公共卫生中心、省级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省市共建传染病定点医院等项目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培育“新区道德讲堂”宣讲品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十大行动”,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诚信企业、文明校园等示范点。

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持续拓展救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级和养老保险保障水平。

一体推进法治新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政法铁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建平 文/图

(责编:焦隆、周婉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