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文化·旅游

观展心须至(文化只眼)

陈航直
2022年09月28日09: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观展心须至(文化只眼)

  近日,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场,教育活动32万场,接待观众近8亿人次。如今,观展已成为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文化潮流,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观展打卡的分享和围绕展览的讨论。

  对大众来说,周末或节假日,不论是自行前往,还是约上三五好友,看一场展览、拍几张照片、分享观展体验,无疑能够褪去生活的疲惫,感受文化带来的心灵愉悦。尤其是在一些特展上,还能与平日难得一睹真容的稀世珍宝相遇,其震撼不言而喻。比如近期国家博物馆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就展出了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胜利之翼等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意大利珍贵文物。同时,对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来说,展览也是让自身藏品或研究成果服务大众,让文物活起来、让艺术品动起来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公众文化素养、营造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认同。但倘若观展仅止步于拍照打卡,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似乎有些流于形式。在打卡之余,更应静下心来,沉浸到展览内在的文化语境,充分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与人类文化艺术瑰宝展开跨时空对话,洞见展览背后的文化内涵。毕竟,光是拍几张照片、做几段vlog,走马观花,对不起那些远道而来难得露面的展品,还有为之操劳的工作人员。

  观展之时,更应把重心放在见识的增长和心灵的触动上。在博物馆,通过近距离接触展品,让历史故事静静流淌在我们眼前,能更加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历史和绵延至今的民族精神,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和世界文明的精彩充盈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美术馆,通过直面艺术作品,欣赏不同门类、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艺术表达,揣摩艺术家们以画笔、相机、装置等呈现的敏锐观察和独到思考,可以从中收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全新认识。

  要想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适当做些功课必不可少。观展前,先“预习”一下展览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艺术常识,在观展时更容易激起内心共鸣。观展时,要读懂“展厅语言”,展陈单元的设置、展厅布局、展品介绍、语音讲解等都是帮助我们更好看懂展览的有力助益。现在大多数展览都会设置明确的主题和线索,并配以各种辅助手段方便观众理解。比如2019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以不同单元呈现毕加索的创作历程,每件展品都有相应的语音导览,帮助我们走近艺术大师。看完展览,用心回味、读读展评,或是找来相关书籍、纪录片看看,都能增加观展的获得感。笔者去年在中华世纪坛看完“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后,就趁着展览激发的兴趣,找来几本关于西方美术史、印象派的书籍阅读,在匆匆遇见之后对印象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观展获得的内心愉悦,远不是社交媒体上的几个点赞或是几篇帖子带来的流量所能承载的。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展览的文化语境中,看到的是展览背后所蕴含的浩荡历史、灿烂文明,收获的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物我交融。

(责编:焦隆、周婉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