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05-09 08:52)
又一條西電東送“高速路”竣工投產!5月8日,我國首個“風光火儲一體化”大型綜合能源基地外送工程——國家電網隴東—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傳來好消息,每年可向山東輸送風電、光伏發電、火電及儲能電量360億千瓦時,相當於超10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其中一半是綠電。 特高壓直流好比一條點對點…[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05-07 08:54)
本報蘭州5月6日電 (記者銀燕)5月5日24時,全國首條大規模輸送清潔能源的特高壓直流工程——±800千伏祁韶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累計送電量突破2000億千瓦時,達到2000.025億千瓦時,約能滿足6000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其中,甘肅省輸送清潔能源720億千瓦時,佔甘肅省外送比例達到40%…[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05-06 10:22)
鄉村會客廳,現磨咖啡熱銷,賣一杯村集體分紅3元﹔中藥材加工廠,切片封裝忙,村民干一天能掙150元﹔游樂場,游客笑語歡聲,一年營業額超40萬元…… 前不久,筆者走進甘肅渭源縣元古堆村,從拔節生長的“新事物”中,看見鄉村發展新氣象。2024年,村人均純收入達18860元,比2021年增長近52%﹔村集體…[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05-05 07:56)
逸寧光伏電站儲能區電池倉。 田玉鑫(左)和同事檢查光伏板。 以上圖片均為本報記者宋朝軍攝 甘肅玉門,祁連山下,戈壁灘上,深藍色的光伏面板鋪展綿延。兩人多高的面板旁,一個紅色身影穿梭其間、不時停駐。他是田玉鑫,中國石油玉門油田新能源電站運維工程師,正手拿熱成像儀,給幾塊重點面板做“體檢”。 動作熟練…[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05-03 08:05)
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張獨特“名片”,敦煌藝術吸引著不少國際友人。其中,美國漢學家史瀚文和俄羅斯教師奧莉婭就是典型代表。多年來,他們扎根甘肅,學習、研究和傳播敦煌藝術,讓世界領略千年敦煌的魅力,書寫了新時代中外友好交流的佳話。 敦煌研究院美籍特聘研究員史瀚文: 學術為翼 穿越千年敦煌 本報記者 銀 …[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04-28 08:51)
甘肅種果大戶武正全用好數字化田間管理,種出優質花牛蘋果﹔雲南麗江技術員楊佳精心培育高品質花卉,讓麗江花卉產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江俊將機器人與化學研究相融合,為科研提供新路徑……從廣袤田疇到繁華城市,從工廠車間到施工現場,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們不畏艱難、勇於創新,以實際行動踐行勞模…[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04-25 09:13)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開展學校體育活動”。各地中小學積極探索將傳統文化與課間活動相結合,創新開展特色體育項目。這些特別的課間活動,不但增強了學生體質,更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煥發新生。本報記者探訪內蒙古、江西、甘肅三地,記錄下這些生動實踐。 ——編 者 內蒙古鄂爾多斯—— 校園裡開運動“盲…[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04-23 08:5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不可坐論,理不能空談。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的目的全在於運用。” 學風中見作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是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體現。 基層是理論指導實踐的主戰場,是推進實踐創新的主陣地。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本報記者採訪不同領域的黨員干…[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04-23 08:53)
人物小傳 敏春芳,1969年生,甘肅臨潭人,蘭州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入職蘭州大學后,開始進行西北民族地區漢語方言與少數民族語言的接觸研究。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出版8部著作。獲評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重復播放…[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5-04-22 08:57)
清晨,布谷鳥的叫聲回蕩在崆峒山間,陽光穿過林間薄霧。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崆峒派武術的代表性傳承人陳虎練完早課,從南台趕往中台,又和同事們一起,穿上武術練功服,托起掌心、屈肘向外……大家擺好崆峒武術養生拳的陣勢,准備為待會兒上山的群眾獻上一場精彩展示。 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山不僅是一張文旅名片,還是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