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 2710平方千米,由南自北縱跨湘西州7個縣市,包括矮寨、天星山、芙蓉鎮、紅石林、十八洞、呂洞山、洛塔7個園區。該地區還以紅石林、德夯大峽谷、坐龍峽和眾多壯觀的瀑布而聞名。圖為湘西紅石林景觀。(圖片來源: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網站)
古丈階“金釘子”是第6個以我國地名命名的全球標准地層單位,也是我國在49億年地球史上釘下的10枚“金釘子”之一,同時也是湖南省的第2枚“金釘子”。(圖片來源: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網站)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地處青藏高原向內蒙古高原過渡的第一階梯分界處、祁連山主脈北坡的中段,處於祁連山向河西走廊的過渡帶。西南部的九個泉蛇綠岩套是5億年前洋殼的重要物質構成,真實地記錄了古祁連洋演化為祁連山的歷程。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內的彩色丘陵猶如飄洒在河西走廊之上的多彩絲綢,其色彩之多變、造型之奇特、規模之宏大,為世界地學奇觀之一。(圖片來源:張掖地質公園網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批准了15個新的世界地質公園設立申請,使得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數量達到161個。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消息,在新批准的項目中,尼加拉瓜、俄羅斯和塞爾維亞都是首次擁有世界地質公園。中國新增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和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其余地質公園分布在加拿大、芬蘭、印度尼西亞、尼加拉瓜、韓國、俄羅斯、越南、西班牙、英國等國。
中國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武陵山脈腹地,擁有160處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這裡是土家族和苗族主要聚居地,這些民族是湘西自治州最早的原住民,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民俗。該地區的地質記錄了揚子地台的形成以及這一前陸盆地所經歷的多期次的構造演化。公園中的寒武紀地層尤為突出,有兩個具有國際意義的“金釘子”(國際地層對比界線層型剖面)。
古丈階“金釘子”位於湘西古丈縣羅依溪鎮附近,是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於2008年批准的寒武系全球年代地層單位,是該系的第7階底界“金釘子”,距今約5.03億年。專家在一套完整的灰岩地層中發現了隻有8毫米大、宛如一顆花生米的“球接子三葉虫”化石,這是球接子三葉虫化石首次在這個層位出現,標志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位於絲路重鎮甘肅省張掖市,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中心,總面積近1300平方千米。公園范圍內擁有包括裕固族在內的眾多少數民族和577處文化景點。該地質公園最顯著的特征是色彩斑斕的褶皺泥岩和砂岩組成的彩色丘陵,同時還擁有自然侵蝕在山體上形成的“窗櫺狀”“宮殿式”丹霞地貌和古代洋殼殘余“九個泉”蛇綠岩套,在國際地質界有著特殊的研究意義。
鏈 接
世界地質公園是對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等自然資源進行科學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進而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
200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中國的8個地質公園與歐洲地質公園網絡的17個成員共同創建了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GN)。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大會批准“國際地球科學與地質公園計劃”,世界地質公園與世界遺產、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共同構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品牌,為世界自然、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支撐。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9月07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