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新區著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現代農業 富了農家

本報記者 銀 燕

2020年10月16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現代農業 富了農家

蘭州新區現代花卉種植基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樊興奎和工友們正在12萬平方米的4號智能玻璃溫室裡忙著定植、搬運花卉。工人們開著鮮花運輸保鮮一體車,將採摘的鮮花運抵分揀車間,經過專用儀器篩選后分裝。這個秋天,新區的鮮花將陸續從這裡銷往全國。

“在花卉基地的工資加上到戶產業的分紅,今年我們兩口子的收入能超過10萬元。”提起收入,樊興奎言語中透著興奮,“新買的樓房也裝修好了,日子有盼頭。”

“來花卉基地上班前,我也在大棚裡種過菜,但沒見過這樣種蔬菜的。”在花卉基地上班的漫灣村村民王仁花笑著說,她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在新區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裡,每壟水培蔬菜都有檔案、編號﹔氮磷鉀濃度和水分含量自動監測,自動澆水、施肥。由於大棚內的蔬菜均採取全封閉管理模式,設施農業模擬了蔬菜生長的最佳環境,種植出來的蔬菜品質放心。這種水培蔬菜一年最多可以收獲13茬,比起大田農業,經濟效益高多了。

蘭州新區托管三鎮原為傳統農業鎮,干旱少雨、土壤鹽鹼重,群眾增收渠道單一。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

2017年以來,蘭州新區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以“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加快構建開放新格局,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特色農業”為主基調,從“新”字著手定位產業,在“特”字上做文章,創新出台了一系列涉及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的政策,將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新區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深度融合,把做大做強全域現代絲路寒旱設施農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使扶貧產業精細發展,形成規模效益和脫貧長效機制。

“因為疫情,一直待在家裡,沒有了經濟來源,挺著急的。”峴子村建檔立卡戶袁素琴去年和兒子在外地企業打工,受疫情影響,他們未能外出務工,這次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袁素琴母子到新區農投集團公司成為產業工人,負責大棚草莓、西紅柿等蔬果種植,現在母子倆每月收入達到6000多元。

蘭州新區優化產業扶持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精准投放到戶種養產業扶持資金。2018年,對2017年年底未脫貧、已脫貧但不穩定和新識別50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投入到戶產業扶持資金1153萬元,入股、配股到新區有關國有企業。2019年,按照“四個不摘”要求,針對2017年之前已脫貧戶3020戶又投入2302.05萬元分檔入股新區國有公司。並與10家龍頭企業建立產業扶貧合作關系,引導企業運用訂單、服務、勞務、租賃等多維度建設特色種養基地,實現扶貧產業貧困戶全覆蓋。

近年來,新區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探索形成了以生產高附加值農產品為目標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建設5萬畝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6萬畝生態種養循環園,打造千畝中藥材育苗、智能溫室花卉基地,10萬畝特色種植基地,300萬頭生豬、50萬隻肉羊、萬頭奶牛規模的設施養殖,80萬噸飼料生產、50萬噸有機肥加工、100萬隻肉羊精細分割加工生產線,構建種養加全產業鏈。經過不懈努力,蘭州新區產業扶貧項目已初具規模,累計帶動新區及全國農民就業5萬人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以上。實現進城上樓、入企務工、產業富民、穩定致富,減貧3517戶1498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006%。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6日 第 16 版)

(責編:焦隆、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