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尋聖到臨潭(行天下)

任林舉

2020年10月22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千裡尋聖到臨潭(行天下)

臨潭全景

遠望侯家寺

從蘭州一路南行,大陸架漸次隆起。土黃色的莽原托起曲曲彎彎的路,向植被及人煙漸漸稀少的高處,向雲朵漸漸濃密的天空,廣闊地鋪展開來。

冗長而沒有盡頭的爬行,仿佛一口喘不到底的氣,憋得人胸悶。突然,前方出現了一個藍色的標牌——七道梁,一轉彎,視野即變得一片蒼青,豁然開朗,耳邊仿佛傳來轟然的一聲巨響。我知道,這聲音並不是來自現實,而是來自十分遙遠的歲月深處。兩個大陸板塊曾在這裡碰撞、對接,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以一種激烈、極致的方式融為一體時,留下了深沉而雄渾的余音。

站在七道梁的山口,回望蘭州,已然是一片隱在雲霧之中的渺渺紅塵。書上記載,此處自古就是從蘭州南下隴南、臨夏、甘南乃至進入四川的必經之咽喉。如果將腳下的公路復原成千年之前的樣子,這裡就是貫通南北的茶馬古道。細細彎彎的路,以超出想象的韌性向南,枝枝蔓蔓地延伸,就如青藏和黃土兩個高原的縫隙中長出的一根瓜藤,沿線的地域不過都是這同一棵藤上結出的瓜。雖然一根藤上的每一個“瓜”味道和特性都大致相似,但總有一個和它的母體最為契合。

其中,最配得上“兩原之子”的地域就是甘南,因為它承載了這個地域的一切文化基因和獨特的性格,這裡的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同尋常。由於每一個晝夜裡的溫差巨大,這裡的瓜果特別香甜,花兒特別鮮艷﹔在一座山上行走一天,就能走過四季,所以這裡的牛羊特別鮮嫩、肥美﹔由於有白石山坐落在臨潭境內,這裡就是南北方的分水嶺﹔由於有洮河流入了黃河成為黃河上游的一大支流,又有白龍江流入長江成為長江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這裡便同時擁有了兩河文明。

歷史上,這裡發生過許多戰爭,所以人們更熱愛和平,更渴望穩定安詳的生活,這裡自然也就成了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多元文化共生共存之地。另外,它復雜的地理地貌也堪稱奇觀,高原、山地、峽谷、盆地、草原、森林應有盡有,如一個地質的百寶箱,向人們喻示著異質同存的豐富、和諧與美好。

同行人娓娓的講述、之前的相關閱讀以及自己的直觀感覺都告訴我,這是一個神奇、深厚、令人沉思也令人神往的地域。似乎,一切地理、自然、歷史和人文要素都能夠在這裡實現沖突與融合的辯証。

已有雄關在望。那就是被臨潭人稱之為“青藏之窗、甘南之眼”的冶力關。

公元1365年,在離冶力關大約50公裡開外一個叫流順的地方,有一個叫侯顯的人誕生了。如果說,洮州是青藏和黃土高原縫隙上結出的一個最奇特的瓜,那麼,侯顯便是這個瓜裡最奇特、生命力最強的一顆種子。似乎,他的血脈和精神不僅來自於生身父母,而且來自於高原,來自於高原幾千年凝聚的精氣。

侯顯很小就被送進寺廟,他天資聰慧,少年時期就精通藏漢兩種語言。

至於他后來又如何成為大明宮中的一名宦官,由於缺乏可信的資料,目前也無法確切考証。

其說一,《臨潭縣志》記載:侯顯“少年時未告家人,擅自離鄉,爬山涉水,沿途乞討,進京入宮充小太監”。其說二,在明朝軍隊征討洮州十八族頭目叛亂的戰爭結束時,年僅14歲的侯顯便成了征西將軍沐英軍中的俘虜,他們發現侯顯聰明伶俐,眉清目秀,便將他帶回南京,進貢給皇宮當差。

總之,這個聰明伶俐的小童一進宮就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喜愛和賞識,一起步,就被安排到了當時最有權勢的司禮監當差,主要負責處理藏區事務。

公元1407年,侯顯被明成祖擢升為司禮監太監。之后他開始一生最為輝煌的使者生涯,不但四次率領艦隊遠航西洋,先后訪問了東南亞十五個國家。三次進入西藏,遍歷藏區,通告明朝的對藏政策,溝通、加強藏區與明朝中央政府之間的聯系,還通過促進物產交流,帶動了藏區經濟發展﹔又通過刻刊永樂版《甘珠爾》,將內地的先進雕版印刷技術傳到了藏區,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趕往侯家寺的路上,我一直在頭腦裡想象、勾畫著從前那座葉爾哇寺的樣子,但在美仁大草原上,我還是不知不覺地走了神,忍不住放縱自己的目光,任其在草原上無羈馳騁。

平展的草原一望無際,鋪滿了密密麻麻低矮的植被,起伏波動的地表輪廓描述出高原優美的曲線和生動的呼吸。仍然有一些未謝的花朵在草原上星星點點地流連,有鮮紅的綠茸蒿、紫色的達烏裡秦艽……讓人陡然生出些許柔軟的心緒和美好的向往。

公元1438年,侯顯圓寂於葉爾哇寺。那時,隴西地區已是一片政通人和、民族團結、太平和諧、年豐民富的樂土。侯顯走后,在當年的臨潭大地上留下了一大片金碧輝煌的寺院和一個經久不息的生命回響。

《寺志》中說:“大太監侯顯把許多財物交給他的侄子漢官侯文,讓他在祖先貢瑪的舊寺遺址上修建了這寺。”葉爾哇寺,全稱為葉爾哇桑珠林,意為“如願洲”,由於寺院周圍筑有圓形城牆,亦稱圓城寺。侯顯還鄉后,大明皇帝敕封侯顯為該寺世襲僧綱和國師,所以該寺的歷任僧正都是由他的侄、孫擔當,一直姓侯,俗稱侯家寺。

轉眼間,已是千年歲月。我們面前的建筑群雖然還叫侯家寺,但此侯家寺再也不是從前的侯家寺。

向往已久的侯家寺就這樣被我們隆重地尋找又匆匆地走過。我們告別,微笑著揮手,但心裡卻有隱隱的傷感。可是就在驀然回首的一瞬,我發現那些雙手合十的僧眾們臉上都挂著微笑,那微笑竟然閃耀出千年前侯顯的神韻和光輝。之后,當我走在臨潭的街上,走在高原的各處,甚至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每看到一個和善、美好的微笑,都會覺得那是來自遙遠的侯家寺,想起一個符號似的名字。

(任林舉,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力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玉米大地》《糧道》《時間的形態》《此心此念》等,曾獲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等。)

本文圖片由高 雲攝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0月22日 第 11 版)

(責編:焦隆、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