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大家手筆)

張豈之

2021年04月07日14: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大家手筆)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學審視中華文明史,深入理解和准確把握中華文化血脈。

  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與古代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並稱為歷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與這三個古文明相比較,能夠清楚地看出中華文明的延綿不斷。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墨家、縱橫家、兵家、雜家、農家,還有在街頭巷尾講故事的“小說家”等,諸子百家讓中華文明迸發出耀眼光芒。“百家之學”滲透著溯本求源的辯証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注重人格養成的道德精神、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經世致用精神以及奮發圖強、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等。尤其是儒家創始人孔子把“人”作為理論探討的中心,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統地論述關於人的價值、人的理想、人的完善、人的道德、人際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問題。儒家最早提出君子“人格”概念,提倡敬老、養老、救濟孤獨殘疾、勤勞勇敢等美德以及大同理想等,這些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浩如煙海的中華文獻典籍承載著延綿不斷、傳承發展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獻有過這樣的評價:“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這裡以儒學“十三經”為例來作一簡要說明。儒家經書被譽為“經天緯地之作”,西漢時有《詩》《書》《禮》《易》《春秋》“五經”﹔東漢時“五經”加《孝經》《論語》成為“七經”。唐時《禮》擴為《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分別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加上《周易》《尚書》《詩經》,成為“九經”﹔后又增加《論語》《孝經》《爾雅》,成為“十二經”。到宋代,“十二經”加上《孟子》,形成“十三經”。儒學從“五經”到“十三經”的發展,反映並適應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和文化需要。這些經書具有“經世致用”的鮮明特色,對個人道德修養以及個人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有明確論述,在傳統社會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優秀文化精神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要求我們以時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舉例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歷史智慧、思想理念能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思想滋養,如“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思想提供了歷史鏡鑒,“尚中貴和”“允執其中”思想提供了方法論基礎,“立己達人”“兼濟天下”思想提供了重要精神源泉,等等。在與時俱進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性。

  (作者為西北大學原校長)

(責編:周婉婷、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