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歐陽志雲

2021年04月23日14: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勢所必然)

城市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基礎。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之一。1900年,全球隻有1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現在,全球超過5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類進入城市化時代。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1978—2019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8.48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60.6%。快速、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大大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城市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水資源、污染淨化、氣候調節等重要支撐。城市植物具有較強的空氣臭氧吸收能力和空氣顆粒物滯留能力,城市綠地對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具有重要作用。綠地還是城市居民休閑游憩的重要場所,對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價值。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目的,以城市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突破口,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城市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規劃上下足“繡花”功夫,努力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作為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區域,城市運行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向自然環境排放大量廢棄物,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據統計,佔全球土地面積不到3%的城市,消耗了全球60%的水資源和76%的木材,排放了全球78%的碳。絕大多數生態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都與城市相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謀劃開展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的工作,作出一系列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強調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城市綠地面積從2006年的132.12萬公頃增長至2019年的319.19萬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從35.1%提高到41.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4平方米。綠地建設提高了城市調節氣候、淨化環境、減輕內澇、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以及休閑娛樂的文化功能,對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深圳市為例,通過構建生態控制線,將近50%的市域面積納入生態控制保護范圍,城市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發展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建成綠道2400余公裡、公園1206個,累計恢復紅樹林濕地面積超過135公頃。不斷優化的生態空間,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綠色福利,而且為2000余種植物、近380種鳥類以及每年超過10萬隻候鳥提供了棲息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必須持續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來謀劃和推進,大力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條件,以建設美好人居環境為目標,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優化城市布局,建立連續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標准和政策體系,完善城市生態系統,加強綠色生態網絡建設,把構建優美城市生態空間、提升城市生態功能、改善人居環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優化城市內部格局、擴大城市發展容量,統籌城市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協調與城市周邊區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一體化管控,實施老城區生態改造,構建滲透全城、空間均衡的生態空間。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實施城市生態修復,推動生態修復自然化、綠化植物本土化,構建以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為目標導向的生態修復體系,提升城市氣候調節、水文調節、環境淨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休閑游憩等生態功能,提高城市韌性與生態安全保障能力,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陳誠、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