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2021年05月18日09: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戰略任務。5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積極進展。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更好推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人民日報理論部5月12日在京舉辦“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討會”,今天摘要刊發部分與會者發言。

——編 者

堅持植根中國做學問

甄佔民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牢牢把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著力點、著重點,植根中國做學問,用中國理論構建理論中國,用中國學術構建學術中國。

不斷增強植根中國做學問的自覺自信。自覺自信才會自強,才會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思想理論,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偉大進程中,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自覺自信不斷強化。這種自覺自信,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引領,來源於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來源於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識顯著增強,為人類文明貢獻中國智慧的底氣更為深厚。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條件下,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需要進一步增強植根中國做學問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學理化研究闡釋。馬克思主義是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理論。我們要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勇於回答時代之問和實踐之問,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新的思想旗幟,在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上達到了新的時代高度,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就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許多帶有本質性、規律性的揭示和回答,提出一系列相互關聯、融通中外、具有普遍意義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推進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理化研究闡釋,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層次和結構,系統梳理貫穿其中的富有思想引領力、解釋力的重要論斷和觀點,為進行學理提煉和表達奠定堅實基礎。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跨學科、跨領域的集中攻關,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相結合中闡明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所以然”“所以必然”。

切實加強對中國實踐的理論總結和升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需要加強對中國實踐的理論總結和升華。要善於進行學術思想的開掘和概括,努力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學術框架和話語體系。注重聯系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斗的百年歷史進程,注重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中提煉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深刻闡明中國經驗的精髓要義,深刻闡明中國奇跡背后的基本道理,深刻闡明中國道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獨特貢獻。強化問題導向,緊密結合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實踐要求,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問題的研究,加強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為如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理論支撐和有效對策建議。強化以中國需要為導向的研究方向,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以更多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標識性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成果引領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

旗幟鮮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陳 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為人民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為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對人類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極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偉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不斷研究和解答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遇到的各種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旗幟鮮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真用的問題。隻有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有靈魂、有方向,有正確世界觀、方法論,才能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更好觀察和解釋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種現象,揭示蘊含其中的規律,回答好時代提出的各種各樣的重大問題。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關鍵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為什麼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強調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在回答和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重大問題中實現自身發展。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終要落實到怎麼用上來。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要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發展中愈來愈顯示出強大的思想力量和實踐力量。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更好擔負起時代和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主任)

推進公共管理學科建設

江小涓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推進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用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座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用學術話語講好“中國之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不僅用實踐証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強大生命力與巨大優越性,而且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樣案例和豐富數據。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致力於探索解釋中國奇跡,期望從政治制度、治理體系等不同角度解釋中國奇跡的深層原因。作為中國學者,更應從中國國情出發,深入調研、把握規律,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致力於構建完備的學術體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充分體現先進性和科學性,用學術話語更好地講述“中國之治”,闡釋中國經驗的普遍意義和歷史地位。

用學術研究成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國家治理面臨新的環境和要求。一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廣泛多元,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二是高質量發展對治理提出新要求,不僅要促進資源要素投入和經濟增長,而且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率。三是隨著我國科技發展逐漸進入“並跑”“領跑”時代,我們在一些領域將面臨缺乏領軍人物、缺少產業鏈條、沒有明確市場需求等新情況,科研活動形態和科技開發模式將出現一些根本性變化。四是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有力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同時,對數字技術負面影響進行有效治理也面臨巨大挑戰。五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更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對國際治理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這些方面的變化,都是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新課題,需要我們准確把握新的形勢、努力跟上時代發展、深入研究治理規律,更好服務國家現代化進程。

用學術交流互鑒促進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應該秉持兼容並蓄的態度,虛心學習他人的好東西,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把他人的好東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們自己的好東西。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國模式,但可以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和吸取相應教訓。推進公共管理學科建設,要深入研究其他國家實踐效果較好的治理元素,以便學習借鑒。同時要深入研究國家治理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和矛盾,以便及早防范和應對。我們要進一步堅定理論自信,推動中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從以往的“跟跑”為主向“並跑”“領跑”邁進,促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廣泛包容性的公共管理學科體系。

(作者為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翁鐵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提出殷切期望,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發展方向,對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提出重大要求,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全力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校准前進方向,以“五個面對”為任務聚焦,以“五個更好發揮作用”為前進方向,努力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進一步找准發力重點,在“融通”上下功夫,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創新”上做文章,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在“轉化”上出成果,推動知識體系向教材體系、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推動政策話語向學術話語、學術話語向大眾話語轉化。進一步落實根本任務,在科學解釋世界、助力改造世界中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培育科學思維,努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勇擔光榮使命、不負偉大時代。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扎根我國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講清楚“中國奇跡”背后的道理學理哲理,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在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課題研究中出“良謀”,在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研究中劃“金策”。用中國話語解釋國際經驗和實踐,服務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切實增強中國學術話語的說服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進一步明確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堅持規劃引領為先。教育部正在研制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構建主動適應國家需求、引領學術發展的學科體系,有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學術體系,中國特色、世界情懷的話語體系,營造更有創新創造活力的學術生態。堅持立心鑄魂為本。推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高校思政課課程群建設,推動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發力、協同育人,及時將“四史”特別是黨史研究成果轉化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重要教育教學資源,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堅持科學指導為重。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基礎地位,聚焦學科前沿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建強學術體系,圍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構建話語體系,更好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堅持改革創新為要。以試點建設文科實驗室為契機,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協調發展﹔以動態評估為引領,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整體優化結構﹔以綜合性、跨領域的重大問題研究為導向,實施重大研究專項工程,探索以項目群形式推動集體攻關。堅持隊伍建設為基。以培養“大先生”和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家為總牽引布局引領未來人才體系,促進廣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做學生為人、為事、為學的示范,更加深入研究“真問題”。

(作者為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王靈桂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根本原則和方向,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一批國家亟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高端智庫,重點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之一,積極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堅持高質量發展方向,圍繞黨和國家關心的大事難事急事,推進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融合發展,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擘畫了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等等,都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提供智力支持。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加強與決策部門的對接和互動,不斷開拓視野,改革科研工作管理模式,充分激發各學科、各類人才的創造力。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導向、學術取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為人民做學問,自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守社會責任,致力於學術報國,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持高標准定位,以增強研究能力為核心全面提升智庫建設質量。把建設高水平應用研究人才隊伍作為智庫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建立相對穩定的核心研究團隊,發揮好首席專家的領軍作用。對建言獻策成果與學術論文、專著實行等效評價,增強智庫研究人員的榮譽感、責任感、獲得感。優化智庫發展環境,加強政策扶持、經費支持,打通體制機制堵點,推動形成符合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規律、靈活高效的管理運行體制。

強化問題意識。深入開展戰略性研究,強化精、專、深、透的研究理念。注重運用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証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分析問題,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際與國內的結合上把握規律。注重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維度思考對策,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工具、方法協同攻關,集中力量、集思廣益,不斷增強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注重夯實基礎研究、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應用對策研究的思想分量、建議質量、價值含量。注重前瞻性研究,既著眼黨和國家當下所想所急,又著眼黨和國家未來所需所謀,形成富有深刻洞見、獨特創見、戰略遠見的應用對策研究成果。

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把調查研究作為應用對策研究的基本功,深入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掌握真實情況、尋求務實對策,使智庫研究建立在對實際情況的准確把握之上,確保成果可信可靠可用。創新研究方式,加強對重大專項課題研究的組織策劃,強化聯合研究、集成創新。堅持專業化方向、整體推進,推動智庫走專業化、高精尖發展路子,使各智庫結構合理、優勢互補、功能齊全,更好適應黨和國家工作需要。拓展智庫對外合作交流,通過項目合作、學術研討、人員往來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科學計劃,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研究和政策對話。廣泛宣傳中國智慧、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在國際舞台上樹立中國智庫品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發揮高校育人功能和創新優勢

劉 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進行了全面部署。5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發揮各自優勢,砥礪奮進,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取得顯著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准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新征程中自覺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工作大局,強化前瞻性研究﹔有效應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后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風險和挑戰,為提高改革決策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學理支持﹔在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融碰撞的新形勢下,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展現中國風貌、提升中國對外話語權﹔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著眼於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推進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為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展、體系構建和科學管理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我們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理論支撐。這要求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為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提供根本保証。各級黨委要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統籌資源配置,強化部門協同,共同推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力軍之一,高校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5年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推出一大批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貢獻,為育人育才、立德樹人作出了貢獻。作為中國共產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圍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持續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不斷推進以創新為主題的學術體系建設,大力建設解讀中國經驗的話語體系,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系列教材,積極探索分類科學合理評價體系,取得了積極成效。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征程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高校繼續發揮育人功能和創新優勢,圍繞進一步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學科體系

馬懷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高黨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能力的高度,對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上要有底氣、有自信。”這為我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法學學科體系指明了方向。

法學學科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法治人才、產出法學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責。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學科體系,需要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述學立論、資政育才,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學理支撐、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法治及其相關領域基礎性問題的研究,對復雜現實進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學總結,提煉規律性認識,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理論支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學科體系,必須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的基礎上,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標識性概念、重大命題、核心觀點,為發展立足中國國情、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法治理論體系作出學術貢獻。

回答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當前,法治中國建設深入推進,如何依靠法治更好回應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如何有效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是推動法學學科體系發展的重要著眼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學科體系,就要從研究和回答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出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把研究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學理支撐。

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站在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人才保障的高度,大力培養信念堅定、德法兼修、明法篤行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加強法學學科之間以及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拓展法學學科知識面,實現法治人才培養的多學科共同參與﹔打破理論教學和法治實踐之間的壁壘,將實務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入高校,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學教育全過程、各方面。

優化完善法學學科體系。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拓展法學一級學科,擴充法學知識容量。優化法學二級學科,使法學二級學科既包括傳統學科和冷門學科,也涵蓋前沿學科和新興學科﹔既包括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也涉及國內法學和國際法學。促進法學與經濟學、教育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研究交叉融合,推動國家安全法學、黨內法規學、數據法學、人工智能法學、監察法學、應急法學、司法鑒定學等交叉研究蓬勃發展,使法學學科體系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更好服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融通各種資源 取得更大突破

袁 鵬

今天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發展迎來難得歷史機遇。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構取得顯著進展。面向未來,還需要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話語等方面不斷開拓創新,推動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發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融通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科學把握時代潮流、分析全球風雲演變,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外工作上推進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開創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產生廣泛深遠國際影響,共建“一帶一路”、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譜寫國際合作新篇章。要深入研究黨和國家的重大外交思想和實踐,做好學理化闡釋、學術性升華,努力將其轉化為理論成果、學術成果。以我國外交工作實際為研究基點,著眼於解決自己的問題,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和學術觀點。

融通中國研究與世界研究。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深度融入世界。中國堅定在維護世界和平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密不可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牽動全局。研究國際關系理論和國際現象,不能簡單孤立分析,要學會在我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中看問題,深刻認識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深入分析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為我國制定對外方針政策提供有力學理支持。

融通國際關系研究與其他領域研究。當今世界,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影響國際關系行為體相互作用、推動各種國際體系運行和演變的因素越來越多元化、復雜化,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往往相互交織、相互疊加。這對國際問題研究者的知識積累、研究視野、研究方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打破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界限,綜合運用多學科的概念、話語、方法,努力實現對復雜國際現象和國際問題的透徹分析和深刻把握。比如,把國際政治研究和世界經濟研究融通起來,從事世界經濟研究的學者需要強化國際政治和國際戰略思維,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學者也可以借鑒經濟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等。又如,將國際關系和國家安全兩個學科交叉融通,從大外交、大安全的視角進行理論探索、學術研究、學科建設,更好適應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時代需要。

融通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縱觀中外歷史上那些產生廣泛影響的國際關系著述,都既有學術研究的厚重,又關注解決現實問題。這啟示我們: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不可分割。政策研究如果缺乏學術研究支撐,就會簡單蒼白﹔學術研究若不關注、回應時代問題,就容易凌空蹈虛。特別是在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當下,我國繼續發展面臨的挑戰之多之大前所未有,亟須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理論和對策上深入探究應對方案。在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要緊緊圍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面臨的突出問題,從學理層面進行歸納、梳理、提升,提出應對之策、破解之道,使研究既有學術的深邃厚重又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現實關懷,為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支撐和對策支持。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增強主體性原創性

王 博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從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明確要求,為努力譜寫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新篇章提供了根本指針。面向未來,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問題導向、拓寬研究視野、增強使命意識,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價值觀念、制度體系、社會結構和文化格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中華文明的新形態,是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堅定文化自信,要求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增強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歷史自覺。應當意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復興,更是一個偉大文明的復興。隻有堅定文化自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才能加強主體性自覺,理論創新才有底氣。

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真理性和生命力,就在於發現並回答了屬於自己時代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也都源於不斷回應中國各階段發展面臨的歷史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對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實踐,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拓寬研究視野。理論創新是一項艱巨的工作,積累和視野都不可或缺。積累再多,如果沒有宏闊、全面的視野,也很難有原創性的思想。在現代學術研究中,學科和專業劃分越來越細,對世界的理解也越來越具體和深入,專業性成為衡量一個學者的重要向度。但學科和專業細分也在知識之間造成了隔閡甚至鴻溝。僅僅局限在本專業內,就會失去對更廣知識領域的好奇心,失去對整體世界認知和把握的能力。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既要有專業的視野,又要有跨專業、跨學科乃至跨文明的視野。這就要求我們做好學科交叉融合工作,既加強基礎學科能力培養,又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在不忘本來的基礎上,正確吸收外來,借鑒有益的知識體系和理論觀點,更好地回答和解決中國問題、世界性問題。

增強使命意識。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出迫切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增強使命意識,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以守正的定力、創新的能力、持續的知識積累和理論創新,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作者為北京大學副校長)

(責編:周婉婷、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