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激活長江文化“瑰寶”

2021年06月17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新科技激活長江文化“瑰寶”

  修復文物前,先要“拆”文物﹔“拆”文物前,又要先破解一個難題:20年前粘接文物碎片時,用的是哪種膠水?為了找答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修復師范文奇和同事們,用上了“黑科技”……

  一年前,范文奇接到了140多件漢代或戰國時期的陶器。這批陶器,近20年前陸續出土於長江三峽地區的重慶市巫山縣。那時正值三峽水庫蓄水前夕,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人員齊聚長江邊,搶救發掘出這批即將被淹沒於水下的文物。

  范文奇說,當時由於時間緊迫,在發掘現場往往隻能將文物碎片用膠水簡單粘接處理,拼個“大概”,再存入庫房。而現在,長江三峽地區各區縣博物館陸續落成,存在庫房裡的文物要展出,先得把“大概”拼的文物還原成原始碎片,再重新精細拼接。

  “拆”文物,首先要搞清文物上當年用的是哪種膠水,根據膠水採取不同的除膠辦法。價值近200萬元的專業分析設備“黑科技”拉曼光譜儀派上了用場。這台設備,可快速檢測出物質構成。借助拉曼光譜儀的“火眼金睛”,當年拼接文物使用哪種膠水的“謎團”終於揭開,這批文物的保護修復也得以順利推進。

  現在,范文奇和同事們修復文物的工作地點,搬到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日前落成的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這裡將成為三峽出土文物后續保護修復的主要場地。基地中,除了拉曼光譜儀,X射線熒光能譜儀、超景深顯微鏡等設備也一應俱全,成為文物修復師的“最強輔助”。

  修復文物離不開“老手藝”的傳承,展示文物需要“數字化”的助力,在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共同促進長江文化“瑰寶”活起來。

  在基地文物修復室,28歲的文物修復師趙曉宇笑稱,自己有一手漂亮的木匠活。“盡管現在設備先進,文物修復的傳統技術還用得上。”趙曉宇說,給文物矯形時,每一件文物變形程度不同,他就按照老師傅教的方法,鋸出不同形狀的木塊,為每一件文物“量身定制”矯形工具。

  目前正在基地內首次面向公眾展出的漢辟邪座青銅連枝燈,就是趙曉宇和同事們歷時近兩年的保護修復成果。在這座修復過的青銅燈上,呆萌的“辟邪小神獸”、留著山羊胡的跪坐羽人栩栩如生,閃耀著古老而神秘的光彩。

  據新華社電

(責編:周婉婷、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