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讓青春融入時代洪流(我心中的紅色經典)

經典回放
電影《青春之歌》是北京電影制片廠出品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改編自楊沫同名長篇小說,於1959年上映。影片以“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為背景,講述了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的頑強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以知識女性林道靜為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然性。
烏雲在天空翻滾,海浪沖擊著礁石。夜是漆黑的,大雨還在不停地傾瀉。在這樣漆黑的夜晚,走投無路的青年學生林道靜從廟裡徑直奔到了海邊,毫不顧惜地縱身扑進了狂濤巨浪。隨之,一個年輕學生——北京大學國文系青年學生余永澤,沖進大海將她救了出來。
林道靜向余永澤傾訴著心事:她出生在一個大地主家庭,親生母親出身貧苦,被她父親林伯唐霸佔,后又被逼死。中學畢業后,家裡破產,父親離家逃走,家裡又逼迫她嫁給國民黨黨部委員胡夢安,想把她變成搖錢樹。林道靜憤然逃出北京的家,來到北戴河投親謀職,沒想到表哥夫婦已辭職離開此地。為難之際,校長余敬唐卻陰謀地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隻能選擇大海作為自己的歸宿。
這熟悉的一幕,是電影《青春之歌》的開篇。《青春之歌》是作家楊沫以親身經歷為素材創作的半自傳體長篇小說。小說以上世紀30年代的“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為歷史背景,通過女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故事,再現了覺醒的知識分子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所進行的頑強斗爭,構筑了革命歷史的經典敘事,也揭示出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電影《青春之歌》由原著小說作者楊沫本人改編,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時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的彭真對影片的拍攝非常重視,提出:一定要把《青春之歌》拍好,要用最好的膠片拍,一切工作都為它的攝制開綠燈。《青春之歌》陣容龐大——崔嵬與陳懷皚擔任合作導演,謝芳出演女主角林道靜,秦怡飾演鄭瑾,於是之飾演余永澤,康泰飾演盧嘉川,於洋飾演江華,趙聯飾演叛徒戴愉。
1959年,《青春之歌》上映,獲得巨大成功。很多人排長隊買票,影院爆滿,一些影院甚至24小時循環上演。瞿希賢作曲、李德倫擔任指揮的抗日流行歌曲《五月的鮮花》也隨著這部電影的放映,再次流行全國。同時,影片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也引起了轟動。正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在當年9月25日至10月24日,文化部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的“慶祝建國10周年國產新片展覽月”中,《青春之歌》與《林家鋪子》《林則徐》等35部影片一道,受到觀眾熱烈歡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新片展映活動,這些影片的問世,標志著新中國成立以來電影創作迎來了第二次高潮。周恩來總理稱贊中國電影已經開始創造了一種能夠反映我們偉大時代的“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新風格”。
《青春之歌》的獨到之處在於,成功塑造了知識女性林道靜的人物形象,寫出了她的彷徨、她的絕望、她的無奈,更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她的奮起、她的反抗、她的成長,寫出了她走上革命道路、從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
林道靜原是大戶人家的美麗小姐,小說中寫道:“她的臉龐是橢圓的、白皙的、晶瑩得好像透明的玉石。眉毛很長、很黑,濃秀地滲入了鬢角,而最漂亮的還是她那雙憂郁的嫣然動人的眼睛。她從小不愛講話,不愛笑,孤獨,不愛理人。”出生在封建時代,林道靜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為了尋找人生出路,逃避成為男人的“玩物”和“花瓶”的悲慘命運,她不得不踏上流亡之路。“詩人兼騎士”余永澤的真誠打動了林道靜,喚醒了她對生活的熱情,在余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筑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的溫馨。
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思想陷入茫然。一天晚上,余永澤正忙著迎接胡適的秘書,左等右等秘書不來,老佃戶魏老三卻因走投無路跑來借錢。余永澤給了他一元錢把他支走,林道靜看在眼裡,追上去給了他十元錢,他們之間由此爆發了一場爭吵。林道靜被朋友帶到學生公寓,一群青年學生痛感民族危亡,悲憤地唱起了《鬆花江上》。這時,學生運動領袖、共產黨員盧嘉川推門進來,他告訴同學們紅軍已經粉碎圍剿,北上抗日,一席話使大家深受鼓舞。
遇到盧嘉川,林道靜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與此同時,盧嘉川的愛國熱情同余永澤的市儈哲學產生了極大對比,林道靜深深地為盧嘉川的新思想著迷。然而,余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導致在余家避難的盧嘉川被捕身亡。慘痛的事實令林道靜如夢方醒,她下定決心,離開庸俗、自私、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由於叛徒出賣,林道靜被捕,陷入了胡夢安的魔掌,在鄭瑾的幫助下,她逃到了定縣,繼續教書。江華的來訪使她又恢復了和黨的聯系,農民的苦難使她迅速覺醒,她參加了江華領導的秋收斗爭,由於暴露,她又回到了北平,不幸又一次被捕。在獄中,林道靜被施以酷刑,灌辣椒水、鐵條炮烙,直至昏死過去,也決不投降。在獄中,林道靜得到了難友鄭瑾的鼓勵:“一個革命者不要說是坐牢,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他不但不覺得冤枉,而且覺得光榮。”特別是鄭瑾踏著《國際歌》的節拍義無反顧地走向刑場的場面,深深震撼了林道靜。林道靜被保釋出獄,識破了出賣盧嘉川的叛徒戴瑜的真實面目。至此,她終於成長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波瀾壯闊的“一二·九”運動中,她和江華一道站在斗爭的第一線,領著學生隊伍,沖破軍警封鎖,在紅旗下勝利前進。
《青春之歌》是當時少有的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電影,它承續了五四運動以來的啟蒙主義傳統,成功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林道靜、余永澤、盧嘉川、江華、鄭瑾,他們呈現出那個時代多樣的生命形態與思想狀態。尤其是,通過思想陳舊的知識分子余永澤、馬克思主義實踐者盧嘉川、與工農結合的共產黨員江華,電影有節奏地敘述了林道靜思想的三次重要轉變——從小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者,成為當之無愧的共產黨員、無產階級戰士的全過程。她的轉變反映了知識分子由追求個性解放到追求民族解放的過程,傳遞出這樣一種精神——讓青春融入時代洪流,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標志。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為人民戰斗、為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奮斗,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青春之歌,林道靜、盧嘉川、江華、鄭瑾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歷史隻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隻有讓美好青春融入時代洪流,才能在矢志奮斗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