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共文化服務觸手可及
——甘肅省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路徑
全省公共圖書館年流通人次907萬人次,人均到館0.34次,已突破“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0.31次的指標任務,超出預期9個百分點﹔
全省文化館年服務2303萬人次,人均參與文化活動0.88人次,突破了“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0.55次的指標任務,公共文化服務綜合水平顯著提升﹔
……
“‘十三五’以來,全省各級加大保障,開拓進取、改革創新,甘肅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項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省文旅廳副廳長呂興來欣慰地介紹道。
一葉知秋,管中窺豹。近日,記者走訪白銀市白銀區、蘭州市西固區等地,真切感受到甘肅省多姿多彩、便捷豐富、深受群眾歡迎的公共文化服務,在隴原大地如花般綻放,遍及城鄉,芬芳馥郁。
設施網絡,覆蓋城鄉
被評為國家三級圖書館﹔連續兩次榮獲省文化廳“免費開放服務”先進單位﹔連續三年榮獲省圖書館學會“全民閱讀活動”先進單位,連續兩次獲得“甘肅省圖書館學會全民閱讀基地”榮譽稱號。
能獲得這麼多榮譽,這在白銀區少兒圖書館每一位職工看來,擱以前都不敢想。
始建於2000年的白銀區少兒圖書館,是一家側重於少兒的綜合圖書館,“場館小,藏書隻有6萬冊,隻有一個閱覽室對外開放,手工借閱登記,僅200余人辦証,每月借閱圖書幾百冊”是當時實情。
“如今,大不一樣了。” 白銀區少兒圖書館館長鄒瑛向記者詳細介紹道:場館面積加大,系統管理,掃描借閱,圖書自助消毒,對外開放閱覽室7個﹔總藏書量達45萬余冊,辦証人數達5400余人,到館人數平均每天600余人,全年超過12萬人次﹔圖書每月外借1萬余(冊)次。
琳琅滿目的書籍、舒適多樣的桌椅、方便借還的自助機……走進白銀區少兒圖書館,濃郁書香、靜好氛圍總誘人不自覺停下腳步。
喜人變化,得益於甘肅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斷加強。
“這幾年,不論省市區,對圖書館建設都特別支持,經費和制度有保障,發展自然好。”鄒瑛告訴記者。
“甘肅省已初步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 省文旅廳公共服務處副處長李江華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全省共改擴建30個圖書館、17個文化館﹔目前還有11個圖書館、5個文化館改擴建工程正在實施,天水市圖書館、文化館,酒泉市圖書館等文化場館新建項目已經完成選址和立項工作。先后完成了638個貧困地區鄉鎮綜合文化站提升改造,建成了1224個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行政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鄉村舞台”)實現了全覆蓋。全省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平均面積達到2193平方米,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平均面積達到2060平方米,居民常住人口人均擁有文化場所1.4平方米,“這在西部地區是比較高的。”
此外,甘肅省還積極爭取國家財政支持,為8258個貧困村、少數民族村配送文化設備52個種類、20余萬套(件),開展音樂器材、文化活動組織等培訓8000余人次,保障了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有設備、有組織、會使用、能娛樂。
文化服務,人人受益
9月13日,周一,早10時,白銀市白銀區文化館。68歲的退休職工楊明義,又如約與民樂合唱團的團員相聚在這裡,拉起二胡、板胡,奏起揚琴、中阮等樂器,唱起歌,好不起勁。
“以前沒地方,就在附近山上找塊平地,很不方便。” 文化館免費對外開放,可樂壞了喜歡唱歌的楊明義,再不怕刮風下雨,還有熱水隨時供應,“現在有十幾個樂隊在文化館唱歌,就你一三五,我二四六,網上預約,輪流使用。”
“經過幾年的改造提升,文化館對外開放的面積和活動場地都翻倍了,可還是很‘搶手’。”白銀區文化館館長南彥平告訴記者,2014年,文化館場地面積2500平方米,有7間活動場地﹔如今,分別達4700平方米、15間,有書畫室、舞蹈室、音樂室等,“越來越多的市民就近來到這裡,享受美好生活。”
9月13日,12:30,白銀區四龍鎮民樂村文化廣場上,秦韻悠悠。器樂伴奏王永升與台上演員一樣,雖是農閑時節的自娛自樂,卻樂在其中,投入得很,“就好個戲曲。如今,條件越來越好,自然得空就來。”
“村民們喜歡,我們工作就有干勁了﹔他們高興了,說明我們的工作做得有意義。”四龍鎮人大主席張艷梅告訴記者,民樂村裡,有鄉村舞台、電影放映室,也有文化活動室、書畫室、棋牌室等,“村民各有所好,我們就盡最大力滿足群眾需求。”
如果說,得益於基礎設施的完善與便利,楊明義、王永升等能樂在其中是少數﹔那麼,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則真正體現了全民共享、人人受益。
“我們開展的文化服務項目,一直在不斷提升、延伸。”南彥平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白銀區文化館開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至少有六大塊——
在嚴格落實文化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基礎上,根據群眾需要,實時開展免費培訓、指導﹔深入社區、農村、企事業單位,大力組織開展送書畫、送演出等送文化下基層活動﹔突破隻有寒暑假、針對中小學的公益性培訓,延伸為面向農民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逐年增加手工、剪紙、書畫等公益性培訓﹔大力開展流動文化服務活動,派專業老師到鄉村、社區進行文化指導,成立16支村一級合唱團、秦腔自樂班等藝術團隊,讓文化在基層真正扎下“根”﹔加大民間文化、非遺保護傳承﹔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逐步實現村級全覆蓋,打造廣大群眾10分鐘文化圈。
不止如此,經過幾年發展,白銀區文化館還逐步形成深受群眾歡迎的兩大特色文化惠民活動品牌:每年元旦春節期間舉辦的戲曲演唱活動,邀請甘肅、陝西秦劇團演出,能吸引50萬左右人次觀看﹔每年七八月舉辦的夏日廣場文藝展演月活動,則充分滿足了文藝愛好者和老百姓登上舞台,展示展演的興趣和願望。
歌舞匯演、非遺展演、文物聯展、農民運動會……這兩日,李江華忙著統計各地中秋、國慶“雙節”期間開展的本地特色群眾文化活動,“‘雙節’期間,全省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達616場。”李江華告訴記者,近年來,以“春綠隴原”“戲曲進鄉村”“文藝輕騎兵”等為主要載體,採取“政府買單、群眾看戲”的形式,年均開展公益演出達8100多場次,年均服務群眾達1600萬多人次。
“遍及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加上制度和經費的保障,公共文化服務人人受益,再不是‘鏡中月、水中花’。”呂興來說,近年來,甘肅省不僅出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還不斷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標准化服務制度。特別是,各級財政通過政府購買、資金配套等形式,全省每年投入經費近2400萬元,用於文化場館免費開放、開展文化活動,有力保障了公共文化基本服務項目落實見效。
文化惠民,因地制宜
蘭州市西固區柳泉鎮東坪村有一“寶”——陳守文。
陳守文出生於書香之家,是當地有名的鄉賢,戲曲、書畫、鐵芯子、碑拓無不痴愛,還特別熱心,常常免費教村民他“拿手”的一切。受他的影響和帶動,東坪村家家戶戶,或喜好文墨,或張挂字畫,文化氣息比別處總是濃郁些。
兩年前,陳守文去世了,可他歷年收藏的戲服、秦腔面具、各種老物件,還有手寫的老戲曲劇本等,以及他對文化的熱愛都毫無保留地留給了東坪村,也感染著東坪村。
原本,東坪村是很有文化底蘊的。上世紀50年代,因蘭州石化建設,東坪村由西柳溝搬遷至柳泉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當地鄉鎮企業發展得好,東坪村就自籌資金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健身活動中心等,村上文化活動豐富,氛圍濃郁。
“后來,政府逐步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務投資,村裡公共文化發展越來越好。”西固區柳泉鎮文化站副站長李志軍告訴記者,如今塑膠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室、電影放映室、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村民農閑時節也不“閑”。
“東坪村發展公共文化有基礎,更有特點。” 柳泉鎮副鎮長丁桂榮說,近年來,沿襲東坪村早期濃郁的文化基底,承襲陳守文愛在骨子裡的文化基因,東坪村因地制宜,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獨具一格——
依托傳統節日,舉辦“我們的節日”“詩詞分享會”“中秋晚會”等﹔開展書畫展、公益書畫培訓﹔持續建設柳泉碑林﹔
投資20余萬元,依托陳守文多年收藏的戲劇臉譜、書法作品等藏品,建成東坪村綜合文化展覽館,向群眾免費開放﹔
建成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鐵芯子展覽館和傳習所,以圖文並茂、實體模型為主,展示鐵芯子的工藝流程和獨特魅力﹔
……
“東坪村墨色文化漸成‘氣候’。”東坪村黨委書記陳婷婷很是高興,今后,還將一脈貫通,讓東坪村墨色文化綻放異彩。
2020年,東坪村又得一“寶”——投資70多萬元的西固區圖書館東坪村經典書庫,在原東坪村小學建成開放。
“之所以將西固區圖書館唯一的經典書庫放在東坪村,正是基於東坪村濃厚的文化基底。”西固區圖書館管理員徐萍告訴記者,經典書庫收藏的都是些老舊書,約5萬多冊。
要說因地制宜,甘肅省開展的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是一大創新和亮點,值得一提。
“總分館制最大的優勢是資源互聯互通,就近借還、通借通還。” 提起總分館制建設,鄒瑛最有體會。原來,白銀區少兒圖書館藏書僅有9萬冊﹔實施總分館制后,共有33個紙質分館、18個數字分館實現資源互聯互通,館藏藏書量一下子達到了49萬冊。特別是,將23個學校分館和10個鄉鎮分館納入總分館制,極大地方便了中小學生和鄉鎮居民的借閱需求,“很受讀者歡迎。”
“經過幾年發展,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已趨於成熟。”李江華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省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分館覆蓋到了1228個鄉鎮﹔得益於總分館制,全省1700萬冊館藏圖書中,鄉鎮兩級群眾可享受到883萬冊圖書﹔而像白銀區少兒圖書館的“通借通還”一樣,各地也漸成特色:比如蘭州市“城關書房”、白銀市景泰縣“鄉村飛閱計劃”、金昌市“城市書吧”等。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呂興來告訴記者,未來,隴原公共文化服務之花定會更加璀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