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的文化交相輝映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多樣性的自然背景,帶來了多樣性的文化。從自然地理、歷史文物、非遺及文獻記錄觀察,中國文化可分為四大板塊:草原高原文化板塊、黃河文化板塊、長江文化板塊、海洋文化板塊。
草原高原文化,是非常具有辨識度的游牧文化,地域十分遼闊,包括東三省部分區域、內蒙古、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這裡的文化特點是熱情奔放、能歌善舞、豪邁爽朗,人們喜吃牛羊肉和奶,有著別具一格的歌舞、服裝。
黃河文化是典型的旱作農業文化,種植麥子、玉米、高粱,多愛面食。黃河文化不僅深厚淳朴,而且規整大氣。洛陽、長安、開封,乃至安陽殷墟,都曾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域。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裡都是華夏文化主流。
長江文化是關於“水”的文化。長江流域水系發達優美,留下了《孔雀東南飛》等許多動人傳說,流淌出《廣陵散》等千古絕唱,還造就了都江堰、白鶴梁、大運河等重要的水利水運文化。
海洋文化,是開拓進取的代名詞,是中華文化中敢於挑戰、不畏艱險的精神元素。到了近現代,海洋文化逐漸走上了更廣闊的舞台:民族工業的興起、改革開放的窗口……
中國是如此幅員遼闊,從南到北、自東向西,每一個文化板塊又延伸出不同的亞文化。例如,草原高原文化裡,內蒙古的文化與東三省的文化也有明顯差異﹔黃河文化包羅了關中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長江流域根據上中下游,又有巴蜀文化、楚湘文化、吳越文化﹔海洋文化也有嶺南文化、海峽文化、環渤海文化等。許多地方同時受到多種文化影響,多樣文化交織融合。
中華文化之所以賡續不絕、未曾斷裂,一方面是因為文化的多樣性,互相補充、互相支撐、互相提升,在歷史不同時期發揮出關鍵作用,更多的時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碰撞交流、兼收並蓄中與時俱進,共同塑造出燦爛豐富、高潮迭起的中華文化。
另一方面,中華文化又具有一體性。我們有統一的國家、統一的文化根脈、統一的對穩定和諧向往的家國情懷。值得一提的是,長江、黃河、大運河、長城,或為自然形成的脈絡,或為人工建設的偉大工程,將四大文化板塊串聯了起來,從地理上互相銜接,在交流中有機融合,於傳承中創造創新。
多樣性和一體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脈賡續的“基因密碼”。燦爛多樣的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作者為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本報記者姚雪青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5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