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李氏樹皮筆畫

折枝作毫 墨色流轉

本報記者 宋朝軍 趙帥杰
2024年02月14日10: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折枝作毫 墨色流轉

圖③:李氏樹皮筆畫傳承人李尚義正在用樹皮筆作畫。

本報記者 宋朝軍攝

遠看,色彩濃淡相宜、過渡柔和,一幅水墨畫氣韻生動﹔近看,線條剛勁挺拔、細膩勻稱,有著傳統工筆畫的靈動美感。虛實相交,兼具墨色質感和鮮明層次,這種畫就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白銀市景泰縣李氏樹皮筆畫。

樹皮筆畫起源於白銀市蘆陽鎮芳草村,村中的李氏兄弟已是第五代傳人。據記載,明清時期,李氏先輩就是小有名氣的民間手藝人,受鏤刻花板、花磚的啟迪,結合木匠在木料上畫榫卯的做法,最終發展出了以樹皮做筆的獨特繪畫模式。

於樹皮筆畫而言,山水、花鳥、虫魚等皆可入畫,講究線條嚴謹細致、筆鋒剛勁有力。

時至今日,年過古稀的李氏兄弟幾人已經不記得畫過多少作品,但都認准一個道理——想要畫好樹皮筆畫,制筆和畫技缺一不可。

樹皮筆畫,筆為精髓。李氏兄弟所用的樹皮筆均為自己制造,在他們眼裡,棄於荒野的老榆樹皮、棗樹枝都是天然寶藏。

“樹的韌皮部靠近樹心又遠離外皮,纖維好,柔韌度、吸水力也是上佳,這部分用來做筆最為合適。”芳草村村民李尚義是樹皮筆畫傳承人之一,他拿起一段樹皮,細致地向記者介紹。

制筆時,先去粗取精,留下韌皮部,經過多次刮削、打磨並浸泡,再將其晒干,最后試用無誤后,筆就可以留下。

但不同長度、寬窄和形狀的畫筆各有優劣,如何歸類使用?要靠長久的經驗來判斷。“即使是同一根樹皮制作的兩支筆,也有可能一支能用,另一支不能用。”陽光照射下,李尚義拿著幾支扁圓各異、大小不一的樹皮筆,仔細檢查。

畫技則決定著畫作的氣韻格調。勾勒輪廓是作畫的第一步,李尚義先用鉛筆起稿,再選取細而尖的樹皮筆,細細描出線條。

隨后,添色步驟開始,需要在輪廓線內,選用扁而平的樹皮筆以墨填色,皴擦點染,繼而形成濃淡相宜的漸變效果。一摁、一捻、一挑、一抹……一幅山水畫裡,李尚義手腕轉動、指尖生姿,僅用一種樹皮筆,就畫出了十幾種不同的樹葉形象。

“層次感是最難把握的,畫中要素的大小、明暗、遠近都與之相關。”李尚義說。

李尚義創作樹皮筆畫將近60年,大大小小的畫作挂滿了家中四壁。近些年來,他最愛引牡丹入畫,“牡丹迎盛世”成為表現最多的主題。“我發自內心地喜歡畫牡丹。”指著會客室兩側3米多長的兩幅牡丹圖,李尚義非常自豪。

畫好這些牡丹不容易。前些年,他專程從外地運來百余株牡丹栽種在屋旁,每天觀察。在牡丹花旁寫生,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牡丹花圍滿了小屋,也落在了紙面上,朵朵牡丹栩栩如生。

隨時代發展,繪畫材料也不斷創新。早前,條件所限,還有研磨“鍋墨”這一環節。所謂“鍋墨”,是將鍋底的積炭碾磨成粉,加上麻子油、皮膠,放水調黏稠后置放約10天,制成繪畫的墨汁。

現在,李氏兄弟用上了現代墨汁,墨跡光亮、表現力強,畫作著色更牢、保存更久。“如今,畫畫再也不用弄一身的灰土了。”李尚義笑著說。

這些年,李尚義向大家介紹樹皮筆畫時,孫子李金旺總會在身旁輔助。雖然他隻有18歲,但畫齡已經有了13年。自幼年時,他就跟在爺爺身邊學習。李尚義還經常到學校裡向孩子們講述樹皮筆畫的歷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傳承下去,需要有后繼力量。”李尚義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4日 第 06 版)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