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生態

福建廈門促進“山、海、產、城、人”相融共生

生態高顏值 發展高質量

鐘自煒 劉曉宇
2024年02月23日14: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生態高顏值 發展高質量

  一湖碧水,映照出久久為功的廈門生態文明實踐。

  位於福建廈門島西部的筼筜湖,曾是一個天然避風港,海灣細長,宛若臂膀,挽住了廈門島。

  上世紀70年代,廈門向海要地,筑堤圍湖,筼筜港成了筼筜湖。上世紀80年代,隨著周邊地帶建設開發,筼筜湖承受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1988年3月,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確定治湖方略,開啟了筼筜湖的蝶變。

  習近平同志創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總結為“20字方針”——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

  30多年來,廈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筼筜湖治理實現從點到面、從水下到岸上、從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的轉變。如今,筼筜湖區水質顯著改善,水體復氧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廈門著力豐富拓展筼筜湖綜合治理成功經驗,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全域保護治理大格局,促進“山、海、產、城、人”相融共生,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

  生態治理,繪就人海和諧畫卷

  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7%,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國控和省控斷面、小流域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全市入海排放口水質達標率為99.3%,生態文明指數居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前列……廈門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機制體制,統籌綜合治理,著力打造生態高顏值的綠色樣板。

  數道白色身影躍出水面,在半空劃出美麗弧線……廈門海滄附近海域,3隻躍動的中華白海豚給周邊市民帶來驚喜。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廈門則是全國少有的可以在城區海域經常觀賞到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水域污染、海洋噪聲都是影響中華白海豚繁衍生息的因素。”廈門中華白海豚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事務中心主任蔡立波說,之前,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一度急劇減少,處於瀕危狀態。

  跟隨蔡立波登上快艇,出廈門本島向西,一座名為火燒嶼的小島,藏著海豚重現的答案。

  1997年,廈門建立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2002年以來,廈門陸續投資5800多萬元建設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

  科技支撐下,海豚習性越摸越准,保護手段也愈發精細。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與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海豚聲吶特性、海豚動物行為學等方面科研成果頻出。

  “科技范”十足,夯實生態底色。1996年,廈門成立海洋專家組,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撐。同時,依托廈門海洋科研技術力量雄厚優勢,建立海洋綜合管理科技支撐體系。

  推動灣區修復、科學種植重構紅樹林濕地、陸海統籌全鏈條治污……科技賦能助力廈門生態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身著制服、肩背挎包,林思思沿著廈門同安區西柯鎮埭頭溪河道,一路觀察一路記錄。作為同安區人民法院行政與生態環境審判庭法官助理,這樣的生態探訪是她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環。

  生態理念融入司法工作,林思思經手的一起海域盜砂案件是其中一例。

  被告郭某祥在淺灘非法採砂,導致採砂原地無法進行生態修復,簡單罰款又難以體現生態價值。“經過調解,被告人自願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購買價值42萬余元的海洋碳匯,並交付至廈門市生態司法公益碳賬戶。”林思思提出這一新方案,最終判決兼具司法與生態理念。

  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海洋碳匯交易走在全國前列、持續推進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廈門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領域改革創新,推動36項改革任務、56項改革成果落地實施。

  位於廈門島東南角的五緣灣騎馬山片區,是廈門為名叫栗喉蜂虎的小鳥打造的家園。

  “栗喉蜂虎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栗紅色的喉部而得名,是眾多觀鳥愛好者心目中的‘最美小鳥’。”廈門市觀鳥協會會長彭志偉說。

  2010年前后,觀鳥愛好者首次發現栗喉蜂虎的身影。“當時五緣灣騎馬山片區正在建設,挖掘取土后,留下陡峭的土堆,恰好適合栗喉蜂虎在峭壁上鑿洞筑巢的習性。”彭志偉說。

  一面是方興未艾的城市建設,一面是“最美小鳥”的偶然造訪,如何取舍?廈門選擇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2011年12月,廈門首個設立在中心城區的自然保護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誕生。保護區域內實行全封閉管理,保留原生植被及野生動物群落,確保栗喉蜂虎順利繁衍。

  隨工作人員段道清在保護區巡護,一處處布滿孔洞的土牆暗藏匠心。“這是人工建造的候鳥巢穴,可吸引更多栗喉蜂虎‘落戶’。”段道清說,保護區還將周邊通嶼濕地一並納入,成為鳥類覓食地。

  寸土寸金的鬧市區“長”出個鳥類天堂。數據顯示,2023年保護區監測到超3000隻栗喉蜂虎。

  讓栗喉蜂虎飛舞,是廈門“一張藍圖繪到底”中的亮眼一筆。

  2014年,廈門啟動“多規合一”探索,畫出全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構建“一屏一灣十廊”生態安全格局和“一島一帶多中心”城市空間格局。全市劃定生態控制線981平方公裡、陸域生態保護紅線204平方公裡、海洋生態保護紅線84平方公裡,以此合理確定城市發展容量。

  治理不鬆懈、水平再提升,從海域到全域,廈門生態文明實踐向縱深邁進。

  綠色優先,激活發展新動能

  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期間指出:“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並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廈門生態文明實踐激活發展新動能。

  這個村庄,美麗星空能“賣錢”——

  山路蜿蜒,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西北部的軍營村平均海拔近千米,是廈門最偏遠的行政村之一。

  地處深山,資源匱乏。軍營村黨總支書記高泉偉回憶,曾經,僅有的幾塊好地種了茶,村民們砍伐樹林作為炒制茶葉的燃料,青山滿目瘡痍。

  1986年4月,習近平同志來到軍營村調研,針對山區村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發展思路。由此,開啟了軍營村的綠色嬗變——山上植樹造林搞綠化,如今全村公益林面積達4100余畝﹔山下生態化改造6500余畝茶園,發展多種經營。

  看好越來越美的生態環境,村民高樹籽2019年回鄉創業,在村裡開辦了觀看星空的露營地。“軍營村海拔高,適合觀星,很受游客歡迎。”高樹籽說,高山變靠山,節假日高峰期,這裡一位難求。

  家門口吃上旅游飯,高泉偉算起村裡的收入賬:“全村目前開辦有70多家民宿,2023年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4.5萬元。”

  這片海灣,是風景線也是發展線——

  海風拂面,廈門五緣灣游人如織。20多年前,這片海灘還是荒蕪灘涂。“因為過度養殖、傾倒垃圾、填筑海堤等,這裡的自然生態系統嚴重受損。”廈門市湖裡區委常委、副區長王達回憶。

  2002年,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工作啟動。拆除海堤搞活水體、養殖清退實現清淤疏浚、綠化提升增強生態活力……一套組合拳下來,五緣灣迎來新生。

  水清灘淨、魚鷗翔集,如今的五緣灣已成為親海休閑的“城市新客廳”。立足生態優勢,五緣灣錨定發展高集中度、高附加值產業定位,游艇產業應運而生。

  “五緣灣游艇港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最成熟的游艇港之一。”負責游艇經營的廈門路橋城市服務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瑞濱介紹,2023年,五緣灣游艇產業發展加快,海上消費體驗游客達到55萬人次。

  林瑞濱介紹,整條游艇產業鏈包括游艇研究設計、制造、銷售與維修管理,以及餐飲、酒店等一系列配套。目前,游艇全產業鏈已在廈門初步形成。

  這座港口,既有高效益,又能“零排放”——

  汽笛聲聲,全長399.9米的集裝箱船“地中海古爾鬆”輪穩穩停靠在廈門港碼頭,巨輪連通碼頭岸電系統,在泊期間持續接受岸基供電。

  “以前船舶靠泊作業,要用柴油發電機提供動力,如何控制污染物排放成為一道難題。”技術人員介紹,如今碼頭前沿的岸電系統替代船舶發電機供電,基本實現“零排放”。

  在廈門港海潤碼頭,過去有“油老虎”之稱的龍門吊已改為電力驅動,純電動巡邏車和叉車忙碌往返﹔拖車過閘已完全實現智能化運作,效率顯著提高……綠色智慧港口建設頗具成效。目前,碼頭的生產節能率已達到18.9%。

  “港口不僅要為經濟發展作貢獻,更要帶動節能減排與轉型升級。”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2022年,廈門港實現全電化改造,碼頭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約2700噸,節能約2150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400噸。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廈門走出一條“以環境優化增長、以發展提升環境”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年,廈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46.6%,其中新能源產業產值增長32.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40.2%。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廈門構建“4個支柱產業集群+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6個未來產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綠色化程度大幅提高,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塑造。

  以人為本,共建宜居宜業家園

  身著藍馬甲、腳蹬運動鞋,陳亞進早早來到筼筜湖畔的白鷺洲公園,從東到西一圈巡下來,4公裡多長的路線,發現枯枝落葉3處,上報市民反映問題1處。

  在廈門市海滄中學當了一輩子老師的陳亞進,退休之后有了個新身份。廈門市探索調動民間力量參與筼筜湖保護,2020年4月多部門聯合發布招聘啟事,面向廣大市民選聘“市民湖長”,陳亞進獲聘。“呵護家園,人人有責。”他說。

  水清岸綠、白鷺振翅,廈門西海域西北端的馬鑾灣生態三島公園裡,1300多株鳳凰木隨風搖曳。

  55歲的保安林永成守護公園已有兩年。家住附近新垵村的他,從小就在馬鑾灣。彼時的馬鑾灣什麼樣?上千畝灘涂布滿蝦池,污水直排海灣。

  2016年起,馬鑾灣片區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原先的蝦池逐步變身生態三島公園,分別以市樹、市花、市鳥命名。

  市樹島上,鳳凰木旁,掃一掃認養牌上的二維碼,樹木信息一目了然。“等樹根扎深,樹干再長粗壯些,就可以帶著小外孫來看自家的樹了。”林永成3年前認養的一株鳳凰木,如今已有碗口粗。

  從河湖到海灣,普通人的故事,折射出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廈門堅持以人為本,讓市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共建宜居宜業家園。

  今年1月,位於廈門市湖裡區的環島慢行道正式全線貫通。這條全長23.6公裡的“藍絲帶”,集慢跑、健身、騎行、觀光旅游功能為一體,串聯起燈塔公園、五通碼頭等10多處景觀地帶,市民健身休閑又增一個好去處。

  “廈門的生態環境,對外地企業有很強的吸引力。”廈門城投數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魏來說。在修復生態、煥發新顏的環東海域,產城融合的同安新城拔節生長,近2000家企業落戶。

  一塊車載顯示屏可以實現多少功能?廈門天馬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一代柔性顯示屏,讓不少車主大開眼界——集儀表、導航、娛樂功能於一身,還能根據用戶身高、觀看習慣進行彎曲調節,手指點觸,輕鬆“隱藏”,保障駕駛安全。

  多項高科技成果,離不開廈門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和鼓勵。“從最初的低溫多晶硅到如今的柔性有機發光,我們緊盯廈門培育高新技術的發展方向,重研發、強創新,總投資已超千億元。”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廈門天馬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磊說。

  湖裡區航空工業園區,一架波音777客機停在廈門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維修基地車間。來自北歐國家的航空工業人才朱利安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2019年,他來到廈門太古發動機服務有限公司擔任業務發展高級經理。入職第一年,朱利安就制定了以高價值部件為重點的部件維修能力發展新計劃,讓公司的業務和技術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從面向全球延攬國際人才,到深化改革、創新人才採認機制,再到優化生態、以實打實服務舉措留住人才,廈門積極致力於打造創新驅動、人才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廈門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底,廈門市人才資源總量達163萬,其中國際化人才5.9萬人、高層次人才近2萬人。2023年,廈門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並連續3年榮獲“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稱號。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廈門將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更好地把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統籌起來一體推進,努力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試驗、探路先行。”廈門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