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姥姥的扶手說開去(新視野)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姥姥今年93歲了,除了耳背之外,其他身體機能還不錯,生活基本自理,廁所自己上,飯也不用喂。記得小時候她帶我時,留下的就是一位老人的形象,如今簡直還是那樣兒,可謂“凍齡”。
為啥她能如此高壽?孩子們以及孩子的孩子們對她無微不至的照顧,是主要原因。這次春節回村裡看姥姥,赫然發現正房門口台階上按了一個扶手。一問才知,是我弟給按的,防摔。這樣她出門上下台階就更安全更省力了。
這不就是城裡都還沒怎麼流行起來的適老化改造嗎?老家人可能不知道這個術語,按扶手純是孝心的驅動。因為是真心關懷老人家,才會在“吃穿不愁”的基礎之上,設身處地考慮姥姥的行走坐臥,考慮她的健康需求。
姥姥的扶手,不是孤例,是整個村子、整個縣域對健康的關注不斷提升的縮影。春節期間,我在村裡轉了轉,特別留意牆體廣告。這個我小時候生活過的華北村落——石家庄市褚邱村,幾十年來的變化,差不多都可以在這些廣告中看出端倪。
從過去的賣化肥、配種豬,到后來的賣汽車、配計算機,再到如今的賣血壓計、配助聽器,村裡的牆體廣告,不光從土裡土氣逐漸變得“高大上”起來,還增添了很多健康公益傳播的內容,比如介紹社保卡方便住院報銷的好處、指導孕產期的五期保健步驟、畫出常見易中毒的食物……
這些變化裡藏著農村消費場景的升級密鑰——從滿足基本生產需求,到提高生活質量,再到關注健康,這和中國整體消費變遷之路相一致,也與從“治病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步調相一致。
說到關注健康,最好的証明就是“兩少”——酒喝得越來越少了,飯吃得越來越少了。小時候,除夕的晚上,看大人們喝酒,一喝就是一宿。爺爺家的酒桌上,走了一撥,來了一撥,從不冷清。走的人喝得臉通紅,來的人紅著臉來的。等到天色微明,一群喝得歪歪扭扭的人,開始串門拜年了。
如今來個大反個,席上勸酒可費勁了,以前爭著,如今推著。為啥?喝酒傷身,已經成為共識了。席間大家聊天,健康、就醫的話題佔比很高——誰誰家的那口子給拴住了,哪哪家醫院的醫生高明。如今日子好了,壽命長了,人人都想健健康康不鬧病,特別是現在老人多了,都不想給子女添麻煩,自然在健康保健上下大功夫了。
飯吃得少是怎麼回事?過年時節,我們村待且(招待親戚)興(習慣)吃二頓飯,實際是連吃三頓飯。臨近中午,先下餃子。院子裡支上大鍋,柴火燒得旺旺的。餃子兩種餡,先煮羊肉的后煮豬肉的。每人起碼吃上兩碗。然后上菜,八涼八熱,菜碼很硬,肘子、排骨、魚,肥腸、丸子、雞,都安排上。這是第二頓。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開始上第三頓——大鍋菜配饅頭大米粥。
在物質匱乏時期,這三頓飯可謂十全大補,一年的油水都在這半天補回來了。今天不然,一般餃子吃完就頂住了,還能連吃三頓的,屬實不多了。而且,人們的健康觀念在建立、在升級,大吃大喝已經被摒棄了,以前求吃飽,后來要吃好,如今追求吃出健康。大家犯愁的是身上長肉,飯自然吃得越來越少了。
村裡的這些變化,折射出時代變遷的印痕。過去農村消費市場一直比較狹窄,直接影響農民生活水平、健康素養的提高。如今,隨著增收步伐的加快,農民的消費品位、健康觀念也在同步提高,不斷更新。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給,突出反映在生活中健康元素的增加上,這是讓農村消費市場得到更快、更高層次的啟動和發展的一大動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整個國民經濟正在健康有序發展,就是從我姥姥家新按的扶手上看出來的,就是從村民們健康素養的提升上看出來的。您說是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