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科創引領涌新潮

——從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看中國經濟新動能

本報記者
2025年04月02日09: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場科技盛會,一個觀察中國經濟的窗口。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100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揭曉、促成簽約金額810億元……3月27日至31日,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辦。來自全球的上千名嘉賓共聚一堂,共議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為全球創新發展提供新思路、新啟示。

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數據顯示,我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75.6萬件,成為世界上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我國經濟活力涌動,展現出強大動能和廣闊前景。

活力迸發

看改革點燃科技創新“新引擎”

通用智能人“通通”2.0升級亮相,發布通用人工智能綜合評測體系“通智測試”,聯合樂聚、宇樹等多家人形機器人公司共同發起成立“通智大腦聯盟”……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發布多項成果。

“依托新型研發機構的優勢,我們縱向貫通產學研、橫向實現多學科交叉,圍繞共同目標形成創新聯合體。”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鬆純介紹,新型研發機構最大的優勢就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翻開大會發布的《百項新技術新產品榜單》,諾誠健華公司研發的用於治療B細胞惡性淋巴瘤的新型口服高選擇性BCL—2抑制劑成功入選。

一粒藥,彰顯改革牽引力。“隨著相關政策落地,藥品審評審批速度大幅提升,助力新藥研發周期大大縮短。”諾誠健華企業傳播執行總監陸春華表示。

數據是新型生產要素,隨著數據跨境需求的日益增長,如何讓數據跨境安全又高效?

一項服務,折射改革推動力。《北京市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綜合配套改革實施方案》的出台,助力企業數據出境業務申報事項實現“全程網辦”。北京市委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處處長楊虎介紹,方案還建立數據出境合規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實現既能“放得開”又能“管得住”。

啟動國家高新區新賽道培育行動,發布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十條倡議……論壇年會現場,改革始終是熱詞。“改革點燃科技創新‘新引擎’。”不少與會者深有感觸。

持續深化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新一輪先行先試24項改革措施全部落地﹔在全國率先啟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准”改革試點、率先開展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試點……近年來,北京深耕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持續以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澎湃動能,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醫藥健康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商業航天、合成生物等20個未來產業正在加速培育。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動力、添活力。浙江厚培創新土壤,以“杭州六小龍”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加速成長﹔上海用“賽馬制”研制量子計算原型機,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天的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成為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深度融合

看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採摘瓜果蔬菜的智慧交互機器人、負重靈活越障行走的輪腿式機器人、用於特種環境檢測的蛇形機器人……走進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主題展,各類機器人同台競技,正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生活。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兩者如何深度融合?搭建平台是重要一環。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馬雪梅團隊基於氫氣創傷修復和干細胞再生醫學研究研發的面膜系列產品,吸引不少人前來咨詢,“依托學校搭建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平台,我們已遞交數十項發明專利申請。”

推進高校科研成果走下“書架”,走上“貨架”。馬雪梅所說的“平台”,是北京市首個區校企深度聯合建設的環高校創新功能區——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區。2023年10月啟動建設以來,該功能區已吸引200余家企業進駐,50余項優質科技成果入駐孵化。

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為技術交易搭橋梁。

100項新技術新產品、100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重磅發布、11組重點合作項目現場簽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也是一場“全球買、全球賣”的技術交易盛會。

瞄准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龍頭企業發布57項需求﹔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2019年以來北京累計推動近百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在京合作對接,吸引近300家創新主體參與﹔前沿大賽共助力61家獲獎企業成長為全球獨角獸企業,219家企業獲得8億余元資金支持……

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市場服務在完善。

“去年,我們服務企業2.25萬家,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449家次,提供投融資額797億元。”中關村發展集團董事長潘金峰說。

智能轉化,創新直達。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北京科技成果轉化智能服務平台正式發布,為高校院所、科技企業、投資機構及技術經理人等提供全方位服務。目前,平台已上線科技成果超1萬件。

讓科技與產業雙向奔赴,目前,我國累計培育孵化機構1.6萬多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達420家,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共12個,支撐技術成果加快轉移轉化。

放眼全國,向“新”求“質”的發展新動能因地制宜。山東實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整合建立18條標志性產業鏈和66條重點產業鏈﹔湖南大力推進“數實融合”,縱深推進“智賦萬企”行動,新增智能制造標杆企業360家、產線車間1080個……創新引領發展,傳統動能煥新升級,新質生產力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

開放合作

看中國市場不斷增強的“磁吸力”

3月28日,2025年“投資北京”大會現場,600余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商界嘉賓會聚一堂。

一組數據,投出“信任票”:此次大會共簽約30個重點產業項目,簽約總額達615.4億元。

一份邀約,共享紅利。此次大會向全球發布招商合作項目215個,招商總額達到954.5億元。

開放,是中關村論壇年會的一個顯著特色,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憑借全球首創“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系統”,北京羅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摘得第八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總冠軍。“開闊眼界的同時,也為公司跨領域合作創造了機會。”公司董事長王豫說。

“本屆前沿大賽共征集到來自75個國家和地區的3204個項目,涵蓋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14個前沿硬科技領域。”中關村高科技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方瑢介紹,前沿大賽已成為全球前沿科技項目孵化的沃土。

透過這次大會,可以看到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的中國力量。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集中發布了人形機器人、長安鏈、整車操作系統等一批開源項目,為創新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其中,長安鏈堅持不設限開源的原則,已累計更新21個版本,超過300萬行源代碼無保留開放下載。

開放合作的背后,是雄厚科技實力的支撐。2024年,北京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2.97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數量、總營收“雙破萬”目標﹔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突破9000億元。

作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中關村“出海”的腳步不斷加快:2007年以來,中關村累計外貿規模突破萬億元,其中民營經濟佔比突破五成,高新技術產品佔比突破七成。

開放合作的背后,是共享科技成果的包容氣度。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的37個科技設施中,29個已進入科研狀態,其余8個全部開工。2024年,新增進入科研狀態設施平台13個,新增向全球開放機時43萬小時、累計超123萬小時。

截至目前,中國政府已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署了118個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協定,加入了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

開放合作,互利共贏。

“公司在中國深耕30年,見証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近年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支持創新藥產業發展上利好政策不斷。”安斯泰來中國區董事長、總裁趙萍說。

制藥公司阿斯利康宣布在北京投資近200億元,建立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寶馬集團宣布與阿裡巴巴集團深化戰略合作,加速AI大模型“上車”﹔蘋果公司向浙江大學捐贈3000萬元,支持編程教育……外資企業持續“加倉”,為“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寫下生動注腳。

“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開放創新推動開放發展,中國經濟的信心,在當下更在未來。

(本報記者王昊男、李建廣、施芳、潘俊強、王洲)

(責編:黃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