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傳承發揚崆峒武術文化——
特色健身拳 打出精氣神(聚焦傳統體育)

清晨,布谷鳥的叫聲回蕩在崆峒山間,陽光穿過林間薄霧。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崆峒派武術的代表性傳承人陳虎練完早課,從南台趕往中台,又和同事們一起,穿上武術練功服,托起掌心、屈肘向外……大家擺好崆峒武術養生拳的陣勢,准備為待會兒上山的群眾獻上一場精彩展示。
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山不僅是一張文旅名片,還是當地群眾日常休閑的首選地。中台和南台等8個台的地勢較為平坦,海拔1881米的中台面積最大,也是陳虎現在的工作台。
養生拳展示開始,觀看的人越來越多。一套拳有將近50個動作,打下來要5分鐘。不少游客上前,圍著陳虎討論其中細節。“每次先給游客講講崆峒武術養生拳是什麼,再帶著大家練上一個小時。”陳虎說。
崆峒武術創立於崆峒山,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陳虎在山下長大,15歲時開始習武。16年來,他不但成為當地崆峒武術練習者中的翹楚,還成了崆峒武術養生拳的推廣者。
“崆峒武術養生拳由崆峒武術中的招式衍生而來,更適合大眾習練。”陳虎表示,這裡自古尚武,武術和生產生活結合緊密,挑貨用的扁擔、撣灰用的拂塵等都能作為練武工具,並發展出舒展筋骨、抵御嚴寒酷暑的強身招式。
去年底,崆峒山景區重新整合崆峒武術男子表演團隊,陳虎作為負責人,每天帶領8名成員在這裡進行養生拳的展示和推廣,不少游客被深深吸引。“去年,幾名外地游客看了我們的展示后喜歡上了養生拳,在這裡多住了一周,每天上山跟著練。”陳虎說。
崆峒山下,崆峒古鎮道路交織、石橋映水,崆峒文武學校就坐落於此。學校裡,一群孩子正練得起勁。
平常,陳虎和學校武術教師們一起教孩子們練崆峒武術養生拳。“孩子們大多十幾歲,適合這個強度和節奏。”崆峒文武學校校長王鏢表示。如今,學校將養生拳和八段錦等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大課間。
近年來,平涼市依托崆峒武術傳統文化,積極推廣崆峒武術養生拳,在景區、公園、社區和學校等地設立展示和學習點位,促進傳統文化和科學健身相融合,帶動群眾廣泛參與。“我們正在創編更加細致的健身拳體系,為推動文旅康養融合、全民運動健康提供助力。”平涼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徐愛平表示。
《人民日報》(2025年04月22日 第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