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0-15 10:29)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在党领导中国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途上,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详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0-15 10:25)
本报兰州10月14日电 (记者王锦涛)10月13日,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甘肃段全线贯通。甘肃是此工程途经的5省份中第一个实现贯通的省份,较原计划提前一个半月。 “陇电入鲁”工程是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工程起于甘肃省庆阳市庆阳换流站,途经甘肃、陕西…[详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0-13 11:40)
2024年5月,荣新江出版了《满世界寻找敦煌》一书,把40年寻访敦煌史料的经历和故事呈现给读者。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40年锲而不舍,40年痴心不改。“只要查到和敦煌相关的信息,我就去找,就这样一站一站地跑。”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40年走过11个国家、48个城市,一路寻…[详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0-13 11:3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新时代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莫高窟人秉承莫高精神,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敦煌文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敦煌莫高窟是中外多种文化多元文明交融荟萃的结晶。历史上,莫高窟历经辉煌,也遭受荒凉…[详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0-13 11:38)
缓缓爬上脚手架,打开工具箱,屏息凝神,轻捏洗耳球小心吹去壁画上的浮尘,注浆、回贴、滚压……上午8点多钟,壁画修复师付有旭早早赶到莫高窟,开始新一天的“面壁”作业。从事文保工作37年,经他“妙手回春”拯救的壁画面积已超过2000平方米。 坐落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莫高窟,拥有735个洞窟、4.5…[详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0-12 10:12)
通过日复一日的数据采集,技术人员用数字化技术将石窟“搬进”了实验室,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编写工作人员能够随时观察石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反复进入石窟和接触造像的次数,实现了“最少干预”的保护原则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25公里,因为山形高耸似堆积的麦垛而得名。自十六国时期以来…[详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10-11 10:28)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甘肃庄浪县部分乡镇,之前在产业发展路径上着了慌:栽苹果吧,没有那些中南部浅山区乡镇有优势;种马铃薯呢,又追不上西北部干旱山区的产量。可近些年,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他们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药方”,让当地百姓发了“药财”。 庄浪东部地区地处关山山脉,因属温带半干旱地区、黄河一级支流渭河…[详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0-11 10:27)
新华社兰州10月10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近日在甘肃调研工业经济运行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着力保持工业稳定增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详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0-10 10:23)
秋天是瓜果飘香的季节。 9月11日上午,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红彤彤的花牛苹果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总书记叮嘱,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并祝乡亲们的生活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从陕西延安南沟村…[详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10-10 10:22)
对话人: 周珊珊 本报评论员 张文博 甘肃日报评论员 周珊珊: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伟大的奋斗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今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回望历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