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巍巍长城,绵延悠悠文脉

陈圆圆

2020年09月01日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守护巍巍长城,绵延悠悠文脉

长城长,长城雄风万古扬。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道出了长城穿越时空、勾连古今之长,也折射了长城修建工程之巨。从地理坐标来看,长城跨越北京、内蒙古、辽宁、甘肃、新疆等15个省区市,现存墙体、壕堑、关堡等各类遗存4.3万余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万千米。站在时间刻度上回望,长城的营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明数代,2000多年的岁月浓缩其中,不计其数的故事传唱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的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蓬勃力量。”

然而,随着时光推移,长城逐渐老矣。经过长期自然侵蚀风化、人类生产活动和历史环境变迁等影响,保存至今的长城大多已坍塌或损毁,有的地面部分已全部消失。跨越区域广、规模体量大、留存情况复杂,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考验着文物工作者的智慧,更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参与。

长城保护,首先要摸清家底、留存档案。2006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全面、系统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扎实、广泛的田野调查,遥感影像、三维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等现代科技的运用,让研究人员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绘制出科学、精确的长城画像。长城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资源信息的数字化管理,让长城保护相关资源能够与社会共享。

长城修缮,也是保护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实施了一批长城保护维修项目。长城修缮工程师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在悬崖峭壁上挥洒心血和汗水。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文保理念与工匠精神的融汇,在一次次长城修缮实践中创造了成功案例,积累了宝贵经验。价值优先、预防为主、因地制宜,长城修缮的理念不断进步,管理愈加规范,操作更为精细,尽最大努力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

除了保护好长城的建筑本体,还应重视长城文化的挖掘、传承。“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千百年来吟咏长城的诗词歌赋,描绘长城的画作、雕塑,蕴藏在长城雄伟之躯里的建筑艺术,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宣传推介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多元展现长城的壮美文化景观,是充分发挥长城文化价值的必要举措。近期启动的北京长城文化节,举办主题书画展览、长城修缮文献数字展、华服节日文化市集、公益线上讲堂等活动,还在夜幕降临后点亮“夜游模式”,让公众得以浸入式感知长城文化。此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长城研究、保护、监督、旅游等各环节,将长城文化和红色教育引入中小学课堂,一系列新的“打开方式”,让人们对活在当下的长城有了更多期待。

万里长城,一头连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让历史遗产绵延千年,让文化记忆悠久传承,让爱国情怀有所寄托,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这就是今天我们保护长城的意义所在。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9月01日 第 07 版)

(责编:焦隆、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