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寻圣到临潭(行天下)

任林举

2020年10月22日08: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千里寻圣到临潭(行天下)

临潭全景

远望侯家寺

从兰州一路南行,大陆架渐次隆起。土黄色的莽原托起曲曲弯弯的路,向植被及人烟渐渐稀少的高处,向云朵渐渐浓密的天空,广阔地铺展开来。

冗长而没有尽头的爬行,仿佛一口喘不到底的气,憋得人胸闷。突然,前方出现了一个蓝色的标牌——七道梁,一转弯,视野即变得一片苍青,豁然开朗,耳边仿佛传来轰然的一声巨响。我知道,这声音并不是来自现实,而是来自十分遥远的岁月深处。两个大陆板块曾在这里碰撞、对接,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一种激烈、极致的方式融为一体时,留下了深沉而雄浑的余音。

站在七道梁的山口,回望兰州,已然是一片隐在云雾之中的渺渺红尘。书上记载,此处自古就是从兰州南下陇南、临夏、甘南乃至进入四川的必经之咽喉。如果将脚下的公路复原成千年之前的样子,这里就是贯通南北的茶马古道。细细弯弯的路,以超出想象的韧性向南,枝枝蔓蔓地延伸,就如青藏和黄土两个高原的缝隙中长出的一根瓜藤,沿线的地域不过都是这同一棵藤上结出的瓜。虽然一根藤上的每一个“瓜”味道和特性都大致相似,但总有一个和它的母体最为契合。

其中,最配得上“两原之子”的地域就是甘南,因为它承载了这个地域的一切文化基因和独特的性格,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同寻常。由于每一个昼夜里的温差巨大,这里的瓜果特别香甜,花儿特别鲜艳;在一座山上行走一天,就能走过四季,所以这里的牛羊特别鲜嫩、肥美;由于有白石山坐落在临潭境内,这里就是南北方的分水岭;由于有洮河流入了黄河成为黄河上游的一大支流,又有白龙江流入长江成为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这里便同时拥有了两河文明。

历史上,这里发生过许多战争,所以人们更热爱和平,更渴望稳定安详的生活,这里自然也就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多元文化共生共存之地。另外,它复杂的地理地貌也堪称奇观,高原、山地、峡谷、盆地、草原、森林应有尽有,如一个地质的百宝箱,向人们喻示着异质同存的丰富、和谐与美好。

同行人娓娓的讲述、之前的相关阅读以及自己的直观感觉都告诉我,这是一个神奇、深厚、令人沉思也令人神往的地域。似乎,一切地理、自然、历史和人文要素都能够在这里实现冲突与融合的辩证。

已有雄关在望。那就是被临潭人称之为“青藏之窗、甘南之眼”的冶力关。

公元1365年,在离冶力关大约50公里开外一个叫流顺的地方,有一个叫侯显的人诞生了。如果说,洮州是青藏和黄土高原缝隙上结出的一个最奇特的瓜,那么,侯显便是这个瓜里最奇特、生命力最强的一颗种子。似乎,他的血脉和精神不仅来自于生身父母,而且来自于高原,来自于高原几千年凝聚的精气。

侯显很小就被送进寺庙,他天资聪慧,少年时期就精通藏汉两种语言。

至于他后来又如何成为大明宫中的一名宦官,由于缺乏可信的资料,目前也无法确切考证。

其说一,《临潭县志》记载:侯显“少年时未告家人,擅自离乡,爬山涉水,沿途乞讨,进京入宫充小太监”。其说二,在明朝军队征讨洮州十八族头目叛乱的战争结束时,年仅14岁的侯显便成了征西将军沐英军中的俘虏,他们发现侯显聪明伶俐,眉清目秀,便将他带回南京,进贡给皇宫当差。

总之,这个聪明伶俐的小童一进宫就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和赏识,一起步,就被安排到了当时最有权势的司礼监当差,主要负责处理藏区事务。

公元1407年,侯显被明成祖擢升为司礼监太监。之后他开始一生最为辉煌的使者生涯,不但四次率领舰队远航西洋,先后访问了东南亚十五个国家。三次进入西藏,遍历藏区,通告明朝的对藏政策,沟通、加强藏区与明朝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还通过促进物产交流,带动了藏区经济发展;又通过刻刊永乐版《甘珠尔》,将内地的先进雕版印刷技术传到了藏区,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赶往侯家寺的路上,我一直在头脑里想象、勾画着从前那座叶尔哇寺的样子,但在美仁大草原上,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走了神,忍不住放纵自己的目光,任其在草原上无羁驰骋。

平展的草原一望无际,铺满了密密麻麻低矮的植被,起伏波动的地表轮廓描述出高原优美的曲线和生动的呼吸。仍然有一些未谢的花朵在草原上星星点点地流连,有鲜红的绿茸蒿、紫色的达乌里秦艽……让人陡然生出些许柔软的心绪和美好的向往。

公元1438年,侯显圆寂于叶尔哇寺。那时,陇西地区已是一片政通人和、民族团结、太平和谐、年丰民富的乐土。侯显走后,在当年的临潭大地上留下了一大片金碧辉煌的寺院和一个经久不息的生命回响。

《寺志》中说:“大太监侯显把许多财物交给他的侄子汉官侯文,让他在祖先贡玛的旧寺遗址上修建了这寺。”叶尔哇寺,全称为叶尔哇桑珠林,意为“如愿洲”,由于寺院周围筑有圆形城墙,亦称圆城寺。侯显还乡后,大明皇帝敕封侯显为该寺世袭僧纲和国师,所以该寺的历任僧正都是由他的侄、孙担当,一直姓侯,俗称侯家寺。

转眼间,已是千年岁月。我们面前的建筑群虽然还叫侯家寺,但此侯家寺再也不是从前的侯家寺。

向往已久的侯家寺就这样被我们隆重地寻找又匆匆地走过。我们告别,微笑着挥手,但心里却有隐隐的伤感。可是就在蓦然回首的一瞬,我发现那些双手合十的僧众们脸上都挂着微笑,那微笑竟然闪耀出千年前侯显的神韵和光辉。之后,当我走在临潭的街上,走在高原的各处,甚至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每看到一个和善、美好的微笑,都会觉得那是来自遥远的侯家寺,想起一个符号似的名字。

(任林举,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玉米大地》《粮道》《时间的形态》《此心此念》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等。)

本文图片由高 云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0月22日 第 11 版)

(责编:焦隆、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