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举办了“丝路怀古——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历年壁画临摹项目成果展”,集中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壁画临摹与推广项目的重要学术成果。
本次展览共展出111幅(组)壁画作品,展出作品将全部捐赠给中国艺术研究院。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张见介绍,这一项目着重以古丝绸之路壁画资源为核心,利用艺术手法和新技术手段开展继承和创新工作以中外文化艺术互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建构出“丝绸之路”壁画的新价值和新范式。
临摹时就地取材
贴近历史环境
那些历史悠久的壁画残片静静地依附在土黄色的泥板上。由于自然氧化、风干和人为破坏等诸多因素,壁画不断老化、剥落,上面的人物也大多不完整,面部模糊,依稀能从残余部分看出原本的样子。在展厅里,不少观众于壁画临摹品前驻足端详画中的线条、色彩,人物的神态,惊叹这批壁画临摹作品与原壁画的相似性和精美程度。
为保证此次临摹作品的真实性,尽可能还原壁画原作,艺术工作者使用与原作相同的材料进行临摹。比如,在壁画的基础层——“地仗层”使用当地材料;泥板的原料、绘画的颜料均讲求就地取材。这些材料来自敦煌、吐鲁番、和田等多个壁画原作所在地。此外,在此项目中,艺术工作者还以一比一的尺寸比例对大多数原壁画进行了临摹,以确保其贴近原作。
使用多种技法
力图保持原真体现
只有材料并不能使临摹作品呈现出壁画的“原汁原味”,还需配合科学的临摹技法。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承办了“中国古代壁画摹制技法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邀请了在壁画艺术、材料分析、工笔画创作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导师,对学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据张见介绍,培训包括集中授课和实地考察临摹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导师讲授“丝绸之路”壁画的历史概况、传统临摹方法,并运用新材料、新方法对现状壁画地仗和临摹技法、传统造像、传统壁画色彩等内容展开研究。在第二阶段,学员分班赴各壁画遗存区域进行考察及临摹实践,通过系统梳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壁画的历史脉络及风格演变,对壁画进行色彩、图像等信息的采集,进一步理解现状壁画的审美特质,巩固培训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壁画临摹过程。
在具体的临摹实践中,参与者们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原壁画制作的程序进行绘制,主要包括田野考察、查询史料、制作地仗、起稿、绘制等5个步骤,其中绘制又包括线稿、上色两个细分程序。在临摹期间,参与者们还仿照古代壁画制作的方式,以团队为单位分工临摹一幅壁画,体验古人创作壁画的工序和方法。
在此次壁画临摹中,艺术工作者还使用了古代画工在龟兹壁画绘制过程中采用的“凹凸法”,对克孜尔石窟中的部分壁画进行了临摹。这种方法通过对排线疏密的组织、过渡达到了“身若出壁”的凹凸效果。此外,参与临摹的艺术家们还采用单面晕染法临摹壁画中人物的肌肉,以极细的墨线勾勒其衣纹,达到了“屈铁盘丝”的艺术效果,呈现出较为立体鲜明的人物。艺术工作者还使用了沥粉贴金等中国传统工艺还原壁画中人物饰品的色彩,增加立体感和画面感,同时又使用做旧工艺,使临摹壁画的颜色呈现出被时间侵蚀的样貌。
此外,在表现方式上,参与临摹的艺术家还采用了揭取法,能更好地表现原壁画的质感和真实状态。
据张见介绍,此次历时5年的壁画临摹培养了具有较高水平的壁画传承、修复和创作人才;通过抢救性的临摹工作为国家的珍贵文物做了研究备份;同时也为史学界提供了图文史料。
项目已进行5年
仍处于“进行时”
5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围绕“一带一路”科研规划,开展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艺术考察调研、学术研究、临摹推广等工作。
2016年,艺术工作者对“丝绸之路”沿线相关地区开展针对古代壁画等艺术形式的考察,走访考察了甘肃、新疆、四川等省份的十多个地区。同年8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与多所机构围绕“敦煌美术学”进行合作。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承办了“中国古代壁画摹制技法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018年,“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壁画临摹及推广项目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启动。迄今,艺术工作者已对新疆吐鲁番,甘肃敦煌,新疆和田、焉耆等地区的壁画遗迹进行了现状临摹。
目前,壁画临摹项目仍处于“进行时”状态。今年夏季,艺术工作者团队将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开展临摹工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24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