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守沙漠75年,讓千年寶庫煥發新生!

滕效宏

2020年01月19日10:17  來源:蘭州晚報
 
原標題:苦守沙漠75年,讓千年寶庫煥發新生!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漠戈壁深處,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絲綢之路文明交流與融合的歷史見証。為了讓莫高窟這顆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重放光彩,75年來,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為代表的幾代莫高窟人匯聚敦煌、扎根大漠、薪火相傳,憑借著以智慧和汗水積澱形成的“莫高精神”,擇一事終一生,代代傳承,開創基業,在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弘揚事業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社會各界給予廣泛關注。

堅守大漠 為夢想執著奮進

1935年秋的一天,留學法國的常書鴻在巴黎塞納河畔一個舊書攤上,偶然看到伯希和編輯的一部名為《敦煌圖錄》的畫冊,方知在祖國內陸大漠深處有個地方叫敦煌,第一次知道在敦煌莫高窟還保存著如此精美絕倫的古代壁畫和雕塑,他為祖國的落后閉塞和國人的愚昧而羞愧,內心受到了極大震撼。1936年,他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毅然回到祖國。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由常書鴻擔任首任所長,這標志著莫高窟收歸國有,由此結束了敦煌莫高窟近500年無人管理、任憑損毀、破壞和偷盜的歷史。隨后,段文杰、郭世清、孫儒僩、黃文馥、歐陽琳、李承仙、史葦湘……一批又一批后來成為杰出敦煌學者的年輕畫家們追隨而來。

肩負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一代代莫高窟守護者在敦煌一留就是一輩子。從第一任院長常書鴻、第二任院長段文杰、第三任院長樊錦詩、第四任院長王旭東,到現在第五任院長趙聲良,75年發展歷程5任院長,在國內任何機構實屬罕見。在他們的帶領下,幾代莫高窟人及上千名職工身上,體現了對初心使命的矢志不渝,體現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定信念。

甘於奉獻 為事業澆筑熱血

75年間,無論是常書鴻、段文杰、孫儒僩、黃文馥、歐陽琳、李承仙、史葦湘,還是樊錦詩、李雲鶴,還是現在年輕一代的莫高窟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敦煌文化藝術的熱愛勝於一切,憑著對敦煌的熱愛、對自身職責使命和工作價值的清醒認識,他們把青春年華和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這裡。

段文杰,被譽為“敦煌藝術導師”。從1946年開始,段文杰共臨摹各洞窟不同時期的壁畫340多幅,面積達140多平方米,創下了敦煌莫高窟個人臨摹史上第一。

樊錦詩,被譽為“敦煌的女兒”。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后,從繁華的大城市到條件最艱苦的西北荒漠,同常書鴻、段文杰等老一輩莫高窟人工作和生活在一個院子裡,住土屋、睡土炕、坐土凳、用土桌、點油燈、喝咸水,而這一來竟然也是一輩子。

在敦煌研究院幾代莫高窟人的不懈奮斗下,敦煌莫高窟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國內唯一一個六項標准全部符合的世界文化遺產。

樊錦詩說,“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給下一代人,無愧祖先、無悔后人,這就是擔當,就是使命。”

開拓進取 為發展敢為人先

無論是國內文物系統首個國家級工程中心的建立,還是第一個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的研發﹔無論是在全國文物單位率先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敦煌文物大規模存儲,還是創作播映首部展現文化遺產的實景超高清球幕電影﹔無論是在全國文博界首次開展游客最大承載量研究,還是實施世界文化遺產地科學管理……幾代莫高窟人敢為人先、開拓進取,使敦煌研究院在全國文物領域科學保護、學術研究、文化弘揚發展中填補了一個又一個空白。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說,“許多個第一見証了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文博界的領先地位。”

敦煌研究院先后涌現出了一大批諸如“敦煌守護神”常書鴻、“敦煌藝術導師”段文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四個一批”人才王旭東、“大國工匠”李雲鶴、“第四屆甘肅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吳健、甘肅省“三八紅旗手”李萍等一大批默默耕耘的“莫高兒女”。樊錦詩更是被授予“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和“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75年篳路藍縷、奮斗不息,75年辛勤耕耘、弦歌不輟,一代代莫高窟人薪火相傳,秉持“莫高精神”,隱身大漠譜寫了世人矚目的敦煌傳奇,讓沉積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光,展示著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和中華文明的博大內涵。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