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間守望文明

2020年01月23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山水之間守望文明

近期,《中國地名大會》《記住鄉愁》等文化節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出,引起觀眾的共鳴。這些節目聚焦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承載深厚的家國情懷,以現代表達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新時代的中國故事講得深入人心,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累重要經驗。

臨近春節,億萬中國人重返故鄉、共敘鄉情。借此刊發相關文章,以饗讀者。

——編 者

地名凝聚我們的鄉情

葛劍雄

《中國地名大會》播出后,我的微博收到不少網友的留言。旅居海外多年不見的朋友也向我傾訴對故鄉的思念。借助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傳播,《中國地名大會》對於引導全民關注地名文化,更加重視地名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起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推動作用。

說實話,一開始接到節目組的邀請時,我有所顧慮,擔心節目內容過於娛樂化、偏離地名文化這一主題。但親身參加節目的錄制,看到節目組從策劃組織,到參賽選手的認真准備,都堅持嚴肅認真的態度,我的顧慮一一打消了。參賽選手的表現讓我印象深刻。他們來自很多行業,有的年齡跟我相仿,有的還是在讀的大學生,當然,還是以年輕人為主力,他們的認真投入讓我十分感動。

我經常問學生,你是哪裡人?他們往往隻告訴我是某市人,講到“地級市”一級。我又問是市下面的哪個縣哪個區,才會告訴我縣一級的籍貫。我們介紹籍貫的傳統做法是具體到縣一級,如果不這樣做,長此以往,恐怕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會越來越貧乏。

因為地名不只是記錄它所代表的空間范圍,也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風俗等信息。地名往往是人們賦予自然環境的約定俗成的結果,必然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社會性、時代性等特征。一個地名由通名和專名組成。比如,南京路、蘇州河這兩個地名,“南京”“蘇州”就是專名,“路”“河”就是通名。專名的來源包含很多與歷史有關的文化。從大的層面來看,中華文明由各種具體的文化和精神所構成,地名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是一個地方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生活在那個地方的人們的集體記憶的一部分。所以,地名不隻有空間的意義,還凝聚著我們的鄉情。

地名本身的信息是值得重視的。新中國成立之后一些新命名的地名,突出了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念。地名蘊含的價值觀,對於今天也具有激勵作用。黃驊是一座以英雄黃驊名字命名的城市,1945年當地為紀念抗日戰爭犧牲於縣內的黃驊烈士而易名黃驊縣。如果只是立一座紀念碑,也許隻有當地人或者經過此地的人能夠看到。用烈士的名字來命名一個地方,隨著地名在全國的普及使用,保家衛國、崇敬英雄的價值觀將被更廣泛地傳播。

這些年,大家很關注更改地名的現象。對於更改地名,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看。亂改地名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割裂歷史記憶的危險。有一些地名雖然有特別的歷史記憶,但已經不符合當前主流的價值觀,那就沒有必要再保留。一味復古,認為地名越老越好,我也不贊成。地名本身既是一個文化符號,也是實用的工具。有些地名已經改掉很久了,本身意義又不是特別大,或者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就沒必要刻意復古。有些重要的地名沒有了,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恢復或保留。比如有的大地名沒有了,可以適當保留小地名。甚至小地名沒有了,但又有重要的歷史事件,可以在原地立一塊銘牌。不是隻有完全把地名改回來這一個辦法。

規范地名的使用、重視地名文化,立足點在於傳承文化和歷史。近些年,《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地名大會》等傳統文化類節目受到大家歡迎,這是個好現象。提升全民的傳統文化素養,讓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我們的價值觀,需要研究者久久為功,做更加扎實深入的研究和普及傳播工作。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本報記者任姍姍採訪整理)

真正的力量藏在這裡

郭文斌

2020年1月2日,《記住鄉愁》第六季開播,再次以同時段全國紀錄片收視率第一的佳績獲得開門紅。至此,此檔節目累計收看觀眾規模超過170億人次。

《記住鄉愁》自2015年1月推出,先后制作播出了第一季、第二季古村系列120集,第三季、第四季古鎮系列120集,第五季歷史文化街區系列60集。節目通過挖掘傳統古村、古鎮、老街、古城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實現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宗旨。

正在播出的《記住鄉愁》第六季為古城系列,內容涵蓋山西平遙古城、甘肅嘉峪關古城、福建銅山古城、山東曲阜古城、湖北荊州古城、湖南鳳凰古城、黑龍江寧安古城、四川閬中古城、甘肅天水古城等。這些古城是中華文明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們的留存,是今天人們回顧歷史、面向未來的一個重要窗口。

《天水古城》這集節目中講,先祖伏羲給我們留下最可貴的傳家寶是“根文化”。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節目對“根文化”的傳承體現在守正創新。因為“守正”,“創新”有根底﹔因為“創新”,“守正”有活力。

從古村古鎮古街到古城,《記住鄉愁》已經播出300多集,所守之“正”,是載物之厚德,不息之自強。這方面,“天人合一”的福建培田村、“三軍會師”的寧夏將台堡鎮、“立志進取”的浙江烏鎮、“千古忠義”的河北正定開元街區、“為天地立心”的西安三學街區、兼容並蓄的武漢曇華林街區、鐵血柔情的鳳凰古城、眾志成城的嘉峪關古城等,都是鮮活的實例。

這是《記住鄉愁》的著眼點、落腳點,也都化為主創團隊為時代畫像、立傳、明德的自覺追求,成為編導們讓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國、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創作動力。

古聖先賢的智慧,節目作了重點採拍。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綿延,也是我們體現的重點。比如,在名聞天下的東明村,鄭氏家族因十五世同居同食,被譽為“江南第一家”。在對鄭氏家族歷史的梳理中,我們看到了《禮運大同》篇中講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願景已經不是理想,而是現實。在新時代,這一願景以山西磧口鎮的“有福同享”、寧夏單家集村的“回漢一家親”等主題呈現。此種傳承與呼應,在河北郭亮村、山東大津口鎮等節目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浪花離不開大海,花朵離不開根枝,孩子離不開母親。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秘密,是我們始終不離不棄的文化鄉愁,真正的力量就藏在這裡。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作者為寧夏作家協會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3日 20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