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英姿展風採

——隴南市隴江家庭農場負責人劉王社先進事跡

2020年03月07日14:37  
 

她艱苦創業,白手起家,創辦養殖場,創建合作社,成為鄉親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路上的帶頭人﹔她流轉土地,成立隴南市隴江家庭農場,以種養結合、循環生產為理念,形成以種植業和養殖業同步發展的農牧結合型的現代化養殖場,走科學綠色發展之路﹔她既是合作社的理事長,又是家庭農場的負責人,理事長、秘書、推銷員、跑腿的一肩挑,事業蒸蒸日上,成為白龍江畔巾幗不讓須眉的優秀代表﹔她就是隴南市隴江家庭農場、武都區誠達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王社。

疫情面前,盡顯責任擔當

疫情發生后,作為石門鎮婦聯副主席劉王社第一時間通過電話與農場員工耐心溝通,通過微信與她們交流談心,疏解他們內心的壓力和顧慮,並為幾戶貧困戶送去了米面油、牛奶、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同時,帶領隴江家庭農場婦委會成員積極全力配合石門鎮水地壩村支部、村委,做好本村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面前,新聞工作者白天在基層一線奔波採訪、晚上熬夜趕寫稿件,非常辛苦。“送自家農場裡種蔬菜給他們,讓他們吃上安全放心的無公害蔬菜。”2月初,劉王社將地裡的蘿卜、白菜等愛心蔬菜送到了武都融媒體中心。

接到復工通知后,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劉王社組織農場員工,一方面完成育辣椒苗的任務,一方面准備種植大棚早熟玉米、西瓜 、西紅柿、黃瓜等農產品,全力做好復工復產的各項工作。

艱苦創業,通過努力改變現狀

1998年,劉王社租借武都區兩水綜合廠閑置的廠房開始養豬、養雞,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庭面貌。2008年,劉王社成立了兩水綜合良種繁育場。規模化養殖技術要求較高,農村傳統養殖方法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且工作環境差、風險高,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劉王社沒有退縮,而是認真學習飼養技術,逐步摸索出一套綠色科學養殖的方法和技術。自從辦起了養豬場,劉王社天天與豬為伴,遇到母豬分娩時,就干脆睡到了豬舍裡。

為了提高效益,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展,2013年3月,劉王社將養殖場搬到了自己的家鄉石門鎮水地壩村后,牽頭成立了隴南市武都區誠達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起了佔地面積41333平方米、生產區5300平方米、糞污處理區300平方米、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的現代化養殖場。經過六年多的發展,現存欄1600余頭,商品豬1016余頭,合作社的良好運營也帶動了周邊村社養殖業的發展。

(甘肅省婦女聯合會供圖)

種養結合,走科學綠色發展之路

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充分利用養殖產生的廢棄物,讓劉王社產生了“種養結合、循環生產”的理念。2016年11月,劉王社成立了隴南市隴江家庭農場,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流轉土地62畝,建起蔬菜大棚100個,利用養殖產生的廢棄物,作為生物有機肥。其中,沼液、沼渣、腐熟干糞用於發展果蔬產業,產生的沼氣為木竹村30多戶村民服務,為每戶每年節省燃料費用600余元。與此同時,種植業又為養殖業提供了飼草來源,以牧促農、以農養牧,合作社和農場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種養結合之路。農忙時有80多名婦女在家庭農場務工,平時務工的30多人,其中有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務工。僅2019年前10月,就為她們支付務工報酬58萬余元。

(甘肅省婦女聯合會供圖)

典型帶動,和貧困戶一起脫貧奔小康

在發展好自身的同時,劉王社還以帶動周圍貧困戶脫貧致富為宗旨。2018年年底,作為石門鎮婦聯副主席,劉王社積極響應武都區委、區政府的號召,和青島對接幫扶隴南的相關企業簽訂了辣椒育苗協議。在育苗和移苗的那段時間,每天有七八十人在大棚裡務工,幾乎全是清一色婦女,干一天活有70元的收入,每月2000元左右,每年有近20000元的穩定收入。同時,依托區農機局,家庭農場培訓農機具技術人員130多人,其中婦女78人。

在發展企業的同時,劉王社積極獻愛心。8·7暴洪發生后,劉王社第一時間與當地聯系,組織車輛,為文縣梨坪鎮金坪村捐助了價值上萬元蔬菜,幫助當地群眾渡過難關,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劉王社的創業之路,她和她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成長、成功,離不開各級領導及省、市、區婦聯等相關部門的關懷和大力支持。她被武都區婦聯先后評為 “雙學雙比”女能手、三八紅旗手﹔被隴南市婦聯評為“全市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市三八紅旗手”“全市巾幗脫貧先進個人”。2018年,誠達養殖合作社被省農牧廳評定為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19年,隴江家庭農場被省婦聯認定為“甘肅省巾幗脫貧示范基地”﹔被武都區扶貧車間領導小組辦公室評定為“扶貧車間”﹔被區婦聯認定為“巾幗巾幗扶貧車間”,並成立了婦聯組織。 

來源:甘肅省婦女聯合會

(責編:周婉婷、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