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 我的難處我的招

2020年03月26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復工 我的難處我的招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被遏制,眼下各地商場商圈、大型購物綜合體等消費場所正在陸續“上線”,客流量顯著回升。來自互聯網平台的數據顯示,當前一線城市商超營業率超過80%,其中北京國貿商城租戶及員工復工率已超八成,成都91家零售及購物中心企業營業比例截至3月20日已達82.6%。隨著餐飲業持續回暖,成都甚至允許臨街餐飲店在不影響交通和行人通行的前提下,適當設置餐飲外擺位。

與此同時,眾多小微企業經營者,如餐館、農家樂、書店、旅行社、超市、電商的老板們,在經歷了漫長的被迫居家“無所作為”蟄伏之后,紛紛走出家門復工,力求挽回損失。他們眼下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又琢磨出了哪些新點子?

“不能單單追求賺錢,更要確保平安”

■ 黃燕斌 江西遂川農家樂經營者

我2008年大學畢業后,先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因在大學選修過廣告設計專業,我回到縣城開了家小公司,3年的辛苦打拼,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來,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國家鼓勵大學生返鄉從事新型農業,我積極響應,回到了老家泉江鎮上坑村,自己設計、打磨、再設計,歷經兩年新建、改擴建,一座佔地100多畝,實地經營30多畝,集休閑觀光、漂流、餐飲為一體的農家樂終於出爐。

剛剛進入2020年,正當我准備大展拳腳時,春節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將夢想擊碎,整個農家樂遭遇史上最長的“寒冬”,至今停業近2個月,直至3月18日才復工營業,但也面臨重重困難:全年營業時間縮短,游客人數減少,食材價格上漲,資金壓力驟然加大。

在這防控、復業關鍵期,我認為,農家樂不能單單追求賺錢多少,更要確保平安。復業前,我將農家樂內外逐一消毒,對服務員每日兩次測溫,上班帶好口罩,對來客也測溫登記,隔位就餐。

疫情導致停業這段時間,我也沒閑著,靜下心來思考未來經營方向,做出改變。游客減少、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沖擊,隻有鼓起勇氣面對,倒逼服務更精細,品質更優良。

我感覺,經此疫情,老百姓對天然無污染的食材更加注重了。季節菜比反季節菜好,吃起來口感大不同,這也是我今后的首選。休閑農業日趨同質化,競爭很激烈,要想尋求突破,搶先機尤為重要,親子體驗、養生食療、拓展訓練,都是我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此爬坡過坎的特殊時期,我也希望政府能在投資、融資、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加緊旅游村鎮及公路建設﹔希望更多的旅游、營銷專業人士能幫我們挖掘綠水青山的文化內涵,提高服務檔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消費者。

朱 磊 劉祖剛整理

“疫情來襲,讓人猝不及防”

■ 王 龍 甘肅敦煌乾恆國際旅行社負責人

敦煌春至,鳴沙山下,花蕾柳色新。往年春分前后,這座西域小城從寒冬中“睡醒”,又將開啟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光。今年的特殊情況下,於我而言,多了一份忐忑與期待。

打小記事起,小城裡游客絡繹不絕的畫面,已嵌入我的“故鄉記憶”。從學校畢業那年,我進入旅游行業,摸爬滾打了八九年。去年秋天,一個滿天繁星的夜晚,我坐在鳴沙山上,漫漫沙海一望無際。而立之年的我,突然決定“勇敢一把”——自己創業,給家裡人更好的生活。

想法既定,說干就干。12月,我和一直帶我的“師父”程永龍一道,創立了“乾恆旅行”。冬季天兒冷,是敦煌旅游的淡季,也是業界的“黃金休整期”。我們彼此鼓著勁兒,趁熱打鐵准備著大策劃——開春后,來場5天4晚的戶外徒步,定會創業“開門紅”。

春節前,全國各地的100多名驢友,積極報了名:集合出發地,選在敦煌黑山嘴,穿過沙漠、峽谷、戈壁灘,第五天抵達陽關,實地體驗一把“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壯闊與蒼茫。徒步完成后,回到市區把酒言歡,享受美食胡楊燜餅、驢肉黃面……

可疫情來襲,讓人猝不及防。我們取消了旅行訂單,及時通知驢友並退了定金,大家都非常理解。這倆月在家,我也沒閑著,常給“師父”打電話,探討戶外徒步的生意經。非常時期,沉潛下來“創業冷思考”,有助於轉“危”為“機”,為下個旺季做足准備——

戶外徒步,需要強化“安全”、突出“特色”:作為一種挑戰項目,應做好萬全物資准備,還需配備心理醫生,關懷參與者心理安全﹔開發新路線,完善老路線,創新就是特色、競爭力……兩個月來的點滴思考,是我們下個階段努力的方向,也是減輕疫情影響的“最大法寶”。

本報記者 高 炳整理

“把電子商務擴展到全村”

■ 劉明恆 河南南陽臥龍區陡溝村村民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來襲,我的生活節奏和工作計劃被猝不及防地打亂,尤其是我的養殖場地處偏僻,受物流影響更大。我及時通過網絡與客戶協商,到臥龍區防疫指揮部辦好農資運輸通行証,基本保障了產銷,將損失降到了最低。

年輕時,我對村外的世界充滿憧憬,曾經滿懷創業夢想,投身到城市打工族隊伍中。作為一個沒有文憑來自偏遠農村的打工者,想在城市站穩腳跟、撐起自己的一片天地並不容易。我認真分析形勢,別人前進,我偏以退為進:家鄉有房有地,還能照顧父母、孩子上學,兼顧家庭。於是我回家務農,開始種養殖,但在銷售時發現,因為家鄉地理位置太偏,銷售商想來才來,來了想要多少貨無法確定,時常大幅壓價,利潤受限,讓我頭痛。

后來我在城市看到了電子商務帶給人們的便利。人家行,咱咋不行?便買了電腦,接了寬帶,摸索著推銷。我養的雞,很多時候散養在樹林裡,吃的是草籽和小虫,喝的是山泉水,生態環保,讓人放心,無論是雞或蛋,都受到消費者歡迎。隨后,我把家鄉的特產五谷雜糧,包括黃豆、綠豆、紅薯、米、花生、土豆粉條、核桃等,都放在網上銷售,純天然無公害,吸引了諸多網友圍觀購買。我們村在美麗的龍王溝水庫畔,我還通過網絡和微信向外推介,吸引不少城市“驢友”來村周圍旅游,帶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

鄉親們看我足不出戶,卻不停地有貨車來拉農產品,很是羨慕。於是我把電子商務擴展到全村,無所保留地教會了鄉親們。防疫期間,我和大家線上往來,打破現有思維,一起研究交流學習先進的銷售理念和運營技巧,為的是更好地宣傳自己,推出質量一流的農產品。

魯 釗文/圖

“我們迎來了第一單美團外賣”

■ 向愛群 北京 鐘書閣融科店店長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中小企業,尤其實體書店這樣的小微企業帶來巨大的考驗。疫情之前,我們融科店號稱“最美書店”,日均客流量在3000人左右。疫情期間,一改往常排長隊的景象,走進書店,隻有安靜陳列的圖書和幾個忙碌的店員。

實體店門可羅雀,怎麼辦?

我們沒有消極等待,而是積極行動起來,開始向線上轉型發展。店員們通過抖音、微博、朋友圈用短視頻進行著書籍和文創產品的推廣。

之前小伙伴們從來沒接觸過短視頻,一開始兩三天才能完成一個30秒視頻,這些日子從頭學起,現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做出一個,還比以前更有創意。店員小尚、小呂作為店裡的顏值擔當,已經化身“網紅”,頻頻出鏡。小肖當起了直播的文案策劃及微店的主理,其他店員忙著發貨等幕后工作。他們專業線上營銷的樣子,讓人幾乎忘了他們書店店員的本來職業。

不僅員工在轉型,書也有了新的“出路”。我們融科店正式上線了美團外賣平台,目前總計上線了330個商品,其中33款文創產品。

3月12日,我們迎來了第一單美團外賣,這也是自2月1日關閉線下門店以來,店裡出售的第一本圖書。書店周圍3-5公裡甚至10公裡范圍內的消費者都能下單,30分鐘之內就能送到家。

此外,鐘書閣也鋪開了其他線上銷售渠道,如通過天貓店鋪、京東店鋪進行直播,通過微博、微信小書童、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短視頻發朋友圈進行薦書,通過微店售書。

春天正在到來,疫情總會過去。今后我們將繼續採取網絡銷售、社群營銷、會員活動、定制服務等方式,為讀者提供更多喜愛的圖書和服務。

本報記者 賀 勇整理

“上門服務累,但很開心”

■ 楊海益 四川爐霍靈星超市負責人

2019年6月,19歲的我復讀之后也沒能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大學夢再次破滅。在我情緒低落的時候,姐姐帶我去她上班的地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城散心。

初到爐霍,我被這裡的一草一木所吸引。傍晚,在姐姐陪同下,我們在縣城的每一條街巷閑逛。我發現這裡除了菜市場外,沒有一家生鮮超市。我突發奇想——在爐霍開一家生鮮超市。這樣不僅可以和姐姐在一個城市工作,也能解決自己的后顧之憂。說干就干,我把想法說給了姐姐和父母。在他們的鼎力相助下,同年10月,我的靈星超市在縣城最繁華的霍爾城安家落戶。剛開始,生意就如魚得水,一天比一天紅火。誰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忙上加忙,因為很多店春節期間打烊了。在這個特殊時期,我一定要開門營業,保障百姓正常生活所需。面對百姓足不能出戶這一特殊情況,我和員工積極想辦法,“上門服務”成了最好的補救措施。我們開通縣城內住戶微信、電話點單服務,並在相關新聞媒體上做宣傳。1月25日,微信點單的第一單生意68元到賬。

由於爐霍處於高寒地帶,蔬菜水果都要從成都拉運回來,但疫情當前,運貨車也不能隨便進出。情急之下,我找到縣經信商務局請他們積極協調,還為我們超市開具了相關的証明材料,以便能順利通過每一個檢查卡點。2月28日,從成都新進的43噸蔬菜和水果順利運送到了距成都600公裡外的爐霍。其間,經信商務局還給予疫情期間保供商家補助,我的超市就收到了運費補貼1.1萬多元。

接下來的日子,3名員工加上我4個人每天開始輪流送貨上門,從最初的第一單到現在平均每天180單左右,我們在縣城內配送的來回距離每天步行達十幾公裡。上門服務累,但很開心,因為不僅在這個特殊時期讓爐霍百姓的餐桌上有菜蔬和水果,更讓自己的超市找到了新的出路。

胡筱紅整理

“創新思維,積極為復工作准備”

■ 沈嘉禧 四川樂山某餐飲店老板

早在3月9日,四川省餐飲新冠肺炎分區分級防控技術方案就指出,在低風險地區,限制集體性聚餐、承辦宴席,在嚴格落實通風、清潔消毒、人員體溫監測等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面恢復餐飲服務單位正常營業。我所在的樂山已連續多日疫情“零增長”,屬於低風險地區。這一消息無疑是促進餐飲市場恢復的一支強心劑。

2010年起,我開始經營一個小餐飲店,主攻私房精致料理,平時生意不錯,略有盈利。周末和逢年過節,更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排隊領號消費,頗有“網紅店”的意味。

受疫情影響,各種實體經濟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餐飲服務自不例外。雖然一直宅在家裡,但我也沒有閑著:創新思維、不斷給大腦“囤貨”,積極為下步復工做准備。因為餐飲這行,不光是傳承,更需要創新。

首先,在春節期間通過微信電話向親朋好友拜年的同時,我虛心向長輩們打聽他們年輕時最難忘又瀕臨失傳的美食。因為在如今物質充裕的年代,能喚起老一輩美好難忘記憶、又能吸引“80后”“ 90后”“00后”大快朵頤的健康美食,必然受眾層次面廣、銷路好。隨著疫情逐步緩解,原料市場正常供應后,我第一時間創新烹飪,力求盡善盡美、一步到位。同時,我還充分注重整合利用在線資源宣傳自己。這段時間,我親自挖掘和培養了幾名主播,為復工后店裡主打的幾種創新美食做了充分宣傳。

眼下,我們小店已恢復營業,所有人員嚴格衛生標准、佩戴口罩。雖然目前以外賣為主,但我堅信,小店今年的收益一定會蒸蒸日上。

黃自宏整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3月26日 第 12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