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澗 開啟幸福新生活

張子恆

2020年04月15日09:09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朱家澗 開啟幸福新生活

今日朱家澗村,群眾“下山上樓”,住上了安心房,用上了自來水,走上了柏油路,種起了大棚菜,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這個曾經是涇川縣的深度貧困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讓搬遷戶不但搬得出,而且穩得住、能致富,圓了幾代人的致富夢。

“下山上樓”住上“安心房”

七梁八坡山連山,朱家澗村就在這群山夾縫中。全村125戶375口人住在10多個山頭上。最南邊的塔山組和最北邊的段家山組相距6.5公裡,山高坡陡,隻有羊腸小道。自然環境惡劣、扶貧投入巨大、就地脫貧困難、返貧率高,是朱家澗村脫貧攻堅的“攔路虎”。

精准扶貧實施以來,經過縣鎮村三級持續攻堅,將朱家澗村群眾整村搬遷到了王村鎮街道。“剛搬遷的時候,群眾思想轉不過彎,部分群眾還有抵觸情緒”,朱家澗村黨支部書記朱存錄說。為了做通群眾的思想工作,鄉鎮村干部先后開了4次村民代表大會,才把這件事定下來。

第一次召開村民大會,66歲的朱秉強烈反對。朱秉是朱家澗村中庄組人,“一輩子置辦個庄子不容易,庄稼人沒了地,搬出去以后可咋辦?反對!”

為了打消這位“倔老頭”的顧慮,鎮村干部們前前后后上門13次做他的思想工作,還把他請到了新修樓房現場讓他看了看,最終朱秉終於想通了:搬!到2019年6月底,朱家澗村整村搬遷到王村街道的移民新村,125戶一戶不落地搬進了新樓房,按照政策,每戶隻掏了1萬元。

修路供氣吃上“定心丸”

易地扶貧搬遷,村民最關心的還是吃水、行路、供暖、就醫等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難點問題。“搬出去了,我們種的地怎麼辦?我們走路回老庄去種地嗎?搬到樓上生爐子供暖嗎?”搬遷戶朱等玉這樣問村上的干部。

朱等玉對村裡的泥巴路走怕了。從上世紀70年代起,朱家澗村組織全村人修路,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終於修了一條土路,隻能勉強讓三輪車通行。但年年修路年年補,一場大雨,就有了缺口和塌陷的地方。

精准扶貧實施以來,縣裡投資100多萬元,硬化了村裡的上山路。搬到新的安置區以后,出門就是柏油路!解決了群眾的行路難。“針對群眾關心的水、電、暖問題,我們實施了二次供水工程,讓群眾用上了自來水,還通上了天然氣,為群眾安裝了壁挂爐。”王村鎮人大主席郭建忠一直是朱家澗村的包村領導,他介紹說,朱家澗村建成了村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建成附屬用房,鎮裡落實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兜底保障等政策,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困難問題,讓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以前我們最愁的是年輕人娶媳婦,條件太差,沒有女娃娃願意嫁到我們村,有很多男娃娃當了上門女婿。現在搬出來以后,住上了樓房,環境和城裡一樣,這個問題也不用愁了,已經有兩個年輕人結婚了。”村民朱惠平開心地說。

種菜養牛有了“聚寶棚”

“一畝菜,十畝田,辛辛苦苦整一年,到頭手裡沒有錢。”這是朱家澗村群眾曾經的真實寫照。以前村裡幾乎每家都種植二三畝大蔥,但由於交通不便,每次賣大蔥的時候,需要多次轉運,耗時又耗力,收益並不明顯。

搬得出,穩得住,如何讓群眾致富?這是村民最擔心的問題。

對此,村裡利用山區土地資源優勢,在遷出區規劃種植核桃雜果經濟林1160畝,並間作套種了大蔥、黃豆等農作物,解決了貧困群眾短期增收問題。在移民新村的對面,流轉土地建成13座日光溫室、235座鋼架大棚。每家貧困戶自主經營兩座大棚,每座棚年均收入可達3000元。村裡還建成了朱家澗村興澗養殖專業合作社,為83戶貧困戶寄養“平涼紅牛”基礎母牛142頭,貧困戶每年都可以分到紅利。

以前老怕失業的朱成懷,如今到村裡的蔬菜專業合作社上班,每月有3000元的工資收入,家裡的3頭牛還在合作社入了股,每年分紅3650元。

“趕上了黨的好政策”,這是朱家澗村群眾的共同心聲,如今他們的收入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責編:陳誠、周婉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