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嶺村的“蝶變”:易地扶貧搬遷搬出新希望

2020年04月16日09:18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人民網平涼4月16日電(高翔)山大溝深,居住分散,道路狹窄崎嶇,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這是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峽門鄉頡嶺村群眾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由於自然條件差,“鞭杆、雨鞋、爛棉襖”被當地村民視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三件寶”。

針對村民生活的現狀,峽門鄉黨委、政府在廣泛調研摸底、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積極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削山頭,造平地,對分散居住在13個溝壑梁峁的76戶農戶進行了整體搬遷、集中安置,實現了拔窮根、挪窮窩、換新顏。

“通過有效整合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兩個共同、民族鄉發展等各類項目資金,我們全面建成了‘四通兩排一部一室一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有效滿足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休閑、文化等需求。”峽門鄉黨委書記王穎杰介紹,為了讓集中安置的群眾安居樂業,鎮村兩級經過反復研究村情實際,決心把“種好玉米養好牛”作為頡嶺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產業富民之策。為此,頡嶺村以入股分紅和供產銷一體化的運營方式,籌集資金300萬元,建成利民合作社養殖小區1處,積極推行“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依托當地群眾養牛販牛傳統優勢,狠抓肉牛養殖小區建設。目前,全村肉牛存欄800頭,戶均10頭以上,人均畜牧收入達到4585元,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在合作社的輻射帶動和黨員致富能手的示范引領下,頡嶺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明顯增加,實現了“一村興、一片富”的規模發展效應。

“除此之外,我們對遷出區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採取大戶承包、成本核算、收益各半的方式,種植山毛桃、核桃、李子等苗木,初步形成了以牛產業為主導,帶動林果業共同發展的新型產業格局,進一步拓寬了群眾致富增收渠道。現如今,頡嶺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靠養牛每年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頡嶺村黨支部書記馬文成說。

平涼市崆峒區地處甘肅東部,是國家六盤山特困片區和甘肅省革命老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區之一,轄17個鄉鎮、3個街道,有漢、回、滿、蒙等30多個民族。2013年底,崆峒區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05個、貧困人口1.24萬戶4.89萬人,貧困發生率14.9%。多年來,崆峒區全力以赴補短板,千方百計提弱項,傾心盡力惠民生,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9月,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同意、甘肅省政府批准,崆峒區退出貧困縣序列。脫貧摘帽后,崆峒區大力實施富民產業、基礎設施、政策保障、幫扶協作、機制創新、基層組織“六大提升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2019年底,崆峒區累計實現105個貧困村、1.2萬戶4.88萬人脫貧退出,貧困人口減少到451戶1511人,貧困村退出率達到100%,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44%。

(責編:周婉婷、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