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上陣,與綠為伴

2020年04月20日16:24  
 

今年57歲的徐文國,是永昌縣東寨鎮下四壩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大女兒出嫁,小女兒上學,他和妻子李菊香每天忙完地裡忙家裡,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

徐文國曾跑過運輸,搞過餐飲,積蓄了一定資金后返鄉創業承包荒灘荒地植樹造林。從20畝到100畝再到近2000畝的公益林,是他和妻子奮斗19個年頭,用汗水為子孫后代換下一片綠洲……

決定與“綠”為伴

其實,通過徐文國的努力打拼,一家人完全可以在城裡過上殷實安逸且村裡人羨慕的生活,但他卻做出了一個令家人和朋友大惑不解的決定:回到下四壩村。“我的根在農村,隻有生我養我的村庄,才是我實現夢想、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徐文國說。

2001年,徐文國帶著滿腔熱情和希望回到了村裡,開始了他造福家鄉的創業歷程。“當看到家門口大片戈壁被黃沙侵蝕,碗口大的亂石裸露在外,一刮沙塵暴村裡飛沙走石,給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徐文國說,他就想到了種樹。巧的是,那一年,國家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他便和叔叔、侄子積極響應,走上了與“綠”為伴的道路。

種樹得有資金投入,叔侄3人經過商量,每人出資8萬元,開墾、打井、拉電,購買樹苗……在亂石灘上挖坑,用鐵鍬根本不行,隻能用鐵鎬、鐵钎等工具。“干一天,手上磨得都是水泡,晚上回家吃飯連筷子都拿不起。”徐文國回憶起當時種樹的艱辛。

那為什麼要選擇與“綠”為伴?這個朴實的農家漢子笑著說:“農村生活比較單調,沒點綠色,光禿禿的不好看。有了綠色以后,鳥兒來了,花兒開了,環境變好了,感覺生活就更有奔頭。”

動力來源於家人

第一年,徐文國叔侄3人共植樹20多畝,樹苗成活率達80%,亂石灘上出現了點點滴滴的綠。積攢了經驗,第二年,又擴大栽植面積,植樹100多畝。第三年,大哥、侄子退出了植樹行列,將偌大的林帶轉讓給徐文國1人管護。徐文國笑著說:“我一定要干出個樣子。”

種植、澆水、補栽、養護、看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徐文國用心血澆灌著一棵棵小樹苗。“看到綠色,感覺生活有了希望和盼頭!”徐文國說,每種下一棵樹,就離理想更近一步。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再苦再累都值得。

慢慢地,家裡人也都理解了徐文國的良苦用心。大哥出工具,二哥出錢,妹妹照顧孩子,妻子負責做飯,在家人的支持下,徐文國信心越來越堅定,植樹造林的決心更大了。他說:“能堅持到現在,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為了籌備資金種樹,從2001年至今,徐文國和妻子共承包土地200畝,種植小麥、大麥、土豆、玉米等農作物,飼養著200多隻羊、30頭牛、10多頭驢,年收入達20萬元。每年除了家庭正常的開支外,大部分的錢都投到生態林子裡去了。

徐文國還申請退耕還林補貼來貼補種樹的開銷。現在,公益林除了早年種植的楊樹、榆樹之外,還陸續種上了紅柳、沙棘、沙棗等品種,各種樹木已達到40多萬株。

享受綠色收獲快樂

徐文國掰指算了一筆賬:生態林每年都需要補植補種、消滅病虫害,再加上水電費,人工費等,少說也需要七八萬元甚至十萬元。不過,有投入就有收獲,每每看到種植的生態林綠成一大片,他的心裡便美美的。今年,他打算再栽種2000多棵樹。

妻子李菊香說,因為偌大的村子隻有這一片生態林,隻有投入沒有經濟效益,剛開始自己也不支持丈夫這麼干,可現在,看到林子越來越大,綠色越來越濃,慢慢也就支持了。

冬去春來,時間見証著徐文國的付出。“每當看見林帶越來越綠,就覺得自己沒有白受苦,這也是我最自豪的事。”看著陽光照耀下的排排樹木,徐文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自2011年以來,徐文國及其家庭先后被授予“全國種糧大戶”“全國最美生態環保家庭”“甘肅省最美低碳環保家庭”“甘肅省文明家庭”榮譽稱號,2019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王岩)

來源:永昌縣委宣傳部

(責編:陳誠、周婉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