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湖北 魚米之鄉(行天下)

何欣禹

2020年05月11日15: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山水湖北 魚米之鄉(行天下)

八百裡洞庭將湖廣一分為二,南為湖南,北即湖北。湖北,又有人稱荊楚。從地圖上看,長江橫貫湖北全境,秦嶺安臥省界北端。山水湖林齊備,好一個富饒的魚米之鄉。

群山多巍峨

湖北多山,與人們慣常認為隻有江漢平原的印象不符。若鳥瞰湖北,其東、西、北三面皆山,西部山脈尤為高聳。多山,可謂名副其實。

滔滔長江出四川盆地后繼續東行,在入湖北前遇見巫山。這是縱貫湖北西部的一座山脈,主峰海拔2400米。長江穿巫山而過,便形成三峽中的第二峽——巫峽。三峽中的第三峽則是位於湖北境內的西陵峽。

數年前,我曾乘船從宜昌到重慶,一路飽覽三峽風光。因為三峽大壩的修建,這段水路如今水勢平緩,早已不再灘多水急,但風光依舊——峽谷幽深,青山連綿,郁郁蔥蔥,嶙峋山石如刀劈斧砍,腦海中不由想起酈道元筆下的文字:“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一時間,竟萬分渴望能夠聽到幾聲猿啼。

除了巫山,湖北西北部還有隸屬大巴山脈的武當山和被譽為“華中屋脊”的神農架,西南則有從雲貴高原延伸而至的武陵山脈。恩施、十堰、五峰就藏在這些深山中,悠久的土家族文化也在這裡綿延。因為高山眾多,這些地方的夏天十分涼爽,是避暑的好去處。在老家時,我常跟著親戚開車去那裡游玩,娛樂項目主要是登山和漂流。瘦削的山峰拔地而起,河流就在這高山石澗中奔涌,激起白色的泡沫。我們乘坐橡膠皮艇,隨急流漂蕩,清冽的河水濺到臉上、衣服上,既涼爽又刺激。

再看北部和東部。湖北北部有桐柏山脈,東北有大別山脈,東南則有幕阜山脈。這些山脈海拔均在千米之上。大別山自不必多說,橫亙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帶,更因中國革命史聞名海內外,如今早已成為紅色旅游聖地。桐柏山脈在隨州,震驚世人的曾侯乙墓便發掘於此,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現珍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位於幕阜山脈西側的咸寧,曾是三國赤壁之戰的古戰場。

眾多山脈為湖北布下天然屏障和安全防線,加上黃金水道長江,湖北自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不論是三國名城荊州、軍事重鎮襄陽,還是首義之都武漢,都因特殊的地理位置頻頻成為壯懷激烈的戰場,留下許多遺址與傳說。

蒼山巍峨,賦予湖北這片土地千年厚重。

豐水孕漁田

湖北多水,從名字裡帶“湖”就可見一斑。長江在湖北境內完成了上游到中游的交接,攜著漢水等支流匯入的新力量繼續向東而去。一路上,還有密密麻麻的湖泊群相伴。洪湖、梁子湖、長湖、斧頭湖……古時,這片湖泊群有個浪漫的名字:雲夢澤。

歷經千萬年,江河裹挾泥沙沖積出肥沃的江漢平原,適合農耕。湖北人就此沿江而居,倚水而生,開始了與水的漫長相處。他們在河湖之間圍墾出圩垸,在田間地頭種水稻、種油菜、種棉花。有的“吃水飯”,在湖裡養魚、採蓮藕、挖菱角。位於荊州的洪湖是中國七大淡水湖之一,至今我還記得《洪湖赤衛隊》中那首膾炙人口的《洪湖水浪打浪》:“四處野鴨和菱藕,秋收滿畈稻谷香,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這首歌就是湖北水鄉的真實寫照。不過,在我心中,湖泊最美是黃昏。這時太陽即將落山,湖面也不像早上那樣滿是打漁人,隻有余暉靜靜洒在岸邊拴著小繩的木船上。

對於湖北人來說,湖並不稀奇,珍貴的是湖裡的寶貝。秋天吃蓮藕,夏天吃菱角和荸薺。活魚就更別提了,不僅盛產武昌魚、清江魚、青草鰱鳙四大家魚,鯉、鯽、桂、烏鱧等魚類亦多。市場上都是賣魚的,誰家魚不新鮮,一眼便知。

湖北人與水伴生,也與水博弈——水患是所有沿江而居的人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圍湖造田導致湖泊面積不斷萎縮,數量減少,調蓄功能減弱,江漢平原洪災頻發。堤壩沖垮了再建,建了又被沖垮。災難磨礪出湖北人百折不撓的堅強,1998年的那場長江特大洪水后,長江大堤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加高加固,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興建,退田還湖、退漁還湖,湖北腹地才算真正解決了水患問題。

水患少了,農民的日子才更安穩。去年“五一”回老家,看到舅舅在自家的水稻田裡放進了籠子,籠子裡裝了一些蚯蚓,他說,這是“准備下點鱔魚和泥鰍”。端午前后,在湖北是吃黃鱔的季節,新鮮肥美的黃鱔讓人饞涎欲滴。

今年又到5月,湖北祥和。我想,舅舅下鱔魚的籠子應該備好了吧。

風流千古傳

湖北是古戰場,也是眾多文人志士揮毫潑墨之地。諸葛亮於鄧縣隆中(位於今湖北襄陽)提出《隆中對》,在那裡,他為劉備描述了一個戰略構想﹔崔顥於江夏(今湖北武漢)留下《黃鶴樓》,一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令人思緒悠長﹔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寫下《赤壁賦》,抒發“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豁達﹔李白從白帝城出發,一天便走完了“千裡”長江水路,到達江陵(今湖北荊州)。不知李白可否記得年輕時一次遠游,在80公裡外的荊門,自己還留下了一首《渡荊門送別》。

在金庸的小說《神雕俠侶》裡,最重要的一座城就是襄陽。郭靖黃蓉為抵抗蒙元入侵鎮守襄陽,並為他們的女兒起名“郭襄”。襄陽的歷史中並沒有這些人物,但金庸卻把襄陽寫進了武俠奇幻的世界中。作為一座兩千多歲的城市,襄陽匯集了楚、漢、三國文化——它們塑造出這座城市的皮膚和記憶。

放眼中國近代史,漢陽兵工廠、自強學堂、辛亥革命、汀泗橋戰役、棗宜會戰、武漢保衛戰……它們都與湖北緊緊相連。不論是真實的歷史抑或虛構的文學,湖北總是一種充滿江湖氣和英雄氣的存在。這種江湖氣和英雄氣從歷史中沿襲,千百年來,融進了湖北人的血液和骨髓裡,成就了湖北人直爽火爆不羈的性格。

今天的湖北,帶著厚重的文化與歷史,踏上了新的發展快車。位於鄂西的十堰已成為崇山峻嶺間的汽車城,是我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和科研基地﹔宜昌已成為水電之都,三峽大壩舉世矚目﹔潛江因小龍蝦聞名,而整個湖北小龍蝦的產量,佔全國半壁江山﹔仙桃則成為全國最大的無紡布制造加工基地,從這裡生產的口罩和防護服,被源源不斷送往全球抗疫一線……

生機勃發的湖北,我充滿了期待。

(責編:焦隆、周婉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