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縣:牛“模”王的牛產業激活一潭水

楊貴智

2020年05月26日13:57  來源:蘭州日報
 
原標題:牛“模”王的牛產業激活一潭水

“3年前,我還在外地打工,每年農忙回家再種些地,兩頭子一耽擱,一年下來最多也就掙2萬元。2018年,我和老婆開始穩定下來,都到芳美肉牛養殖合作社打工,兩個人加起來一年工資能拿到5萬多元,收入是原來的近3倍。”5月20日上午9時多,甘草店鎮果園村建檔立卡戶張宏喜給牛喂完飼草后,一邊打掃著牛舍衛生,一邊和記者攀談起來。他說,現在除了固定工資、工齡工資外,還有兩頭肉牛在這個合作社裡供養,每年有2000多元的固定分紅,這樣下來,一年僅在合作社收入就有6萬多元,兩年前脫貧后現在可以說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

當日上午,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全媒體集中採訪活動來到榆中縣甘草店鎮咸水岔村芳美肉牛專業合作社。據了解,在榆中縣,養殖業已成為全縣不少貧困村、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該社是甘肅省“三變”改革試點承接經營主體之一,也是榆中縣肉牛養殖主要示范點,以養殖業帶動周邊農戶脫貧致富,把整條產業鏈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為全鎮、全縣脫貧攻堅工作貢獻著力量。

辭去“鐵飯碗”返鄉做起牛生意

——牛“模”王帶領鄉親走共同富裕之路

走進榆中縣甘草店鎮咸水岔村,依山而建的一座現代標准化肉牛養殖廠豁然出現在眼前。14個牛舍裡,一頭頭西門塔爾肉牛長的膘肥體裝,幾頭不到一個月大的小牛犢溜出圈撒著歡兒……與這些牛舍隔著一潭碧水遙相對應的另一處大型牛圈裡,幾百頭西門塔爾肉牛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后,爭先恐后地哞叫著,你追我趕奔向料槽……這裡正是遠近聞名的榆中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自2014年以來,短的6年時間裡,張國慶成功逆轉身份,放棄大型企業正式職工身份,通過跑運輸掘得第一桶金后,返鄉養牛創業,成了名符其實的牛“模”王。可以說是舍了“鐵飯碗”,依靠養牛創出了“金飯碗”。

如今,投資1200萬元的30畝肉牛養殖基地,擴大建設到基地+扶貧車間規模,肉牛養殖規模達到2000頭以上,成為榆中縣規模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幾年來,合作社已發展會員66人,成立以芳美肉牛合作社為主的肉牛產業聯盟,形成利益聯結機制。“今年春節前出欄了200多頭,上一周又出欄了200多頭,一頭牛售價在2萬元以上!”張國慶向記者透露,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原本春節后就出欄的大部分牛沒法出欄,多消耗60萬元的飼料,好在各級政府和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順利的復工復產了,並且隨著鮮肉市場的復蘇和上揚,肉牛陸續出欄,不但及時給百姓分了紅,還開始贏利了。

李守俊是甘草店鎮咸水岔村村民,上周剛剛從合作社領到了分紅。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2016年,李守俊利用3萬元扶貧互助資金作為押金,從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租賃”了2頭母牛,在自家院裡進行飼養。通過從合作社“認購”的2頭母牛,依靠合作社提供的飼料和防疫技術,李守俊到現在已發展到13頭牛的養殖規模,養牛徹底改變了他和全家人的生活條件。錢變牛,牛變錢,李守俊說:“現在的政策越來越好,家裡母牛都上了保險。牛的銷路更不是問題,由合作社統一收購,行情好時按市場價浮動,行情不好就以保底價收購,一年下來有好幾萬元的收入呢!”

和李守俊不一樣的是,張宏喜將認購的兩頭牛供養在合作社裡,自己還在合作社打工拿工資。如今他不僅是社員,還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了合作社的管理人員。“目前,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共有11人。”張國慶告訴記者,合作社給工人開的工資是逐年增加的,比如張宏喜第一年每月工資2800元,干夠一年后加了100元,每月2900元,第二年再加100元,如今他每月能拿3200元,到今年下半年,他月薪能拿到3300元。

張國慶告訴記者,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引導周邊群眾養牛致富,把牛產業做起來。按照這個思路,合作社首先考慮吸納附近貧困戶,其中部分社員屬於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由合作社向農戶提供1至2頭已孕母牛,農戶按照合作社提供的飼養方式養牛,待母牛產犢后,公牛犢由合作社按市場價或保護價統一收購,對於特殊情況不能自己養牛的社員,將他們的牛托管到合作社,每年到年底合作社進行10%的分紅,1萬元分1000元,為了增強社員的信任,我們給每頭牛身上都打了標記,這樣社員也放心把牛交給我們。”張國慶說,肉牛養殖發展過程中,合作社按照“支部+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母牛還犢”“分散養殖育肥”“集中托管托養”“訂單收購飼草”的方式,利用互助資金、產業到戶資金,把貧困戶連到產業鏈中,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經過6年滾動發展,已成為榆中縣最具規模優勢的專業養殖合作社之一。

從西門塔爾“千頭牛”到黑安格斯“萬頭牛”

——甘草店富民產業“牛”氣沖天

米小紅的家在甘草店鎮蔡家溝,與咸水岔相距不遠。聽到咸水岔用咸水養牛成功的消息后,在外打工近二十年的她2016年回到了蔡家溝村,通過張國慶的大力幫助,經營起了西門塔爾肉牛養殖場,開始自己做老板。如今,她從最初養殖4頭牛到現在上百頭牛,養殖場已成規模后,她開始盤算如何擴大自己的養殖廠,更多地帶動周邊的農戶發展養殖業,讓鄉親們都能有穩定的收入,能過上更好的生活。“2016年村上領導動員我,讓我試試養殖產業,如果比外面打工收益好,就不用再奔波,還能掙錢顧家幾不誤。”第一年從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以“母牛還犢”的形式購入四頭牛開始養殖,米小紅便嘗到了甜頭。和丈夫仔細算了一筆賬之后米小紅發現,通過合作社和政府的幫助,如果自己貸款開始經營養殖場,每年的收益要遠遠大於外出打工所得。

經過幾年的發展,米小紅的養殖場肉牛存欄量超過了百頭,同時還替周邊沒有勞動力的兩戶貧困戶托管養牛。周邊的農戶開始在她的養殖場打工,並向其銷售自己所種的飼草,獲得多重收入。對現在的米小紅而言,每天看到自己養的牛又增加了重量,是讓她身心愉快的事情。和米小紅一樣,養殖戶蔡永瑞最初亦是通過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幫助,開始了自己的養殖生涯。現在全家總動員養牛種飼草,收入是之前種地的七八倍。

“在甘草店鎮肉牛養殖產業中,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具有‘盟主’的地位和功效。以‘母牛還犢’、農戶分散養殖育肥、統一種植飼草、為貧困戶托管養牛四種模式,合作社利用自身的優勢,創新產業扶貧的形式,助力全村的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目前帶動全鎮發展肉牛規模養殖戶32戶488頭,帶動農戶種植飼草玉米6000畝,帶動605戶農戶穩定增收,全鎮303戶建檔立卡戶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甘草店鎮黨委書記魏立榮告訴記者,當前如何將肉牛養殖產業做大做強,成了甘草店鎮的頭等大事。去年底甘草店鎮三墩營村舉行了“甘肅榆中宛川絲路小鎮(一期)萬頭肉牛養殖項目”奠基儀式,該項目作為2020年縣列重點項目,一期計劃投資2000萬元,計劃今年9月建成投入運營,第一批將投入高端黑安格斯肉牛2000頭,三年內完成萬頭肉牛養殖。

在採訪中了解到,甘草店鎮經過多年的摸索,最終確定了適合自己發展的肉牛養殖加飼草種植的產業扶貧模式。今年以來,甘草店鎮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圍繞肉牛養殖產業,在全鎮同步配套1萬畝飼草種植,帶動周邊群眾增收。“以前種玉米,因為家裡沒養牲口,掰完玉米后秸稈處理就成了最頭疼的問題,亂堆不成、焚燒更不成﹔現在好了,直接種植飼草玉米,秸稈帶棒子全部銷售給養牛合作社,一畝地還能多收入四五百元。”張吳忠是甘草店鎮飼草種植大戶,他盯准了牛產業搞活了草產業,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信心,准備著明年把親戚家撂荒的地租來全部種成飼草。

據悉,今年榆中縣計劃新增牧草種植3萬畝,發展飼用玉米10萬畝,新增尾菜飼料化加工利用能力12萬噸,以全力保障畜牧業發展。同時,還將建立健全有計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草地,做到草畜平衡、和諧共生共榮。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