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偉:“第一書記+電商”跑出扶貧加速度

2020年05月27日14:14  
 

“‘兩隻小蜜蜂呀,飛在花叢中呀,嗯啊,嘟嘟……’康縣張家河村民用純正的自然土蜂蜜帶您重拾那甜蜜的時光。”在康縣岸門口鎮張家河村電子商務服務點,一罐罐精心包裝的土蜂蜜整齊碼放在展示櫃上,蜂蜜罐上的文字俏皮而又引人注目。

展示櫃的一側,則擺滿了一袋袋“在雲霧繚繞的深山,山間泉水久而灌之,味道、香氣、自然”的山珍系列甄選產品——香菇。

“為了讓當地的農特產品能夠走出深山,我專門請人為產品設計了包裝,撰寫了文案,注冊了品牌,並通過村集體經濟公司將村民們的土蜂蜜進行了整體包裝。”中建一局派駐張家河村第一書記孫玉偉介紹道。

張家河村轄6個社146戶579人,人均耕地面積少,收入來源單一。孫玉偉到村擔任第一書記前,張家河村主要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主,蜜蜂養殖不成規模,食用菌種植還沒有提上日程,村委會賬面上沒有一分錢,村集體經濟基本為零。

“沒有任何產品是外銷的。”2019年3月27日,在幫扶王壩鎮何家庄村脫貧的基礎上,中建一局調整孫玉偉到張家河村進行幫扶。他到村的第一件事,便是琢磨張家河村脫貧產業的發展路徑。

全村脫貧工作怎麼搞?如何讓村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孫玉偉說,他首先對張家河村的產業現狀、人員結構進行走訪調查,並根據調查情況,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公司——康縣隴原情農業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借助中建“雲筑網”電商平台,帶動張家河村脫貧產業發展,並利用“公司+電商+貧困戶”的方式,帶動建檔立卡戶脫貧增收。張家河村一直有養殖土蜜蜂的傳統,產出的蜜更是質優味美、遠近聞名。但長期以來,因為養殖零散,山大溝深,銷路是難題,好蜜賣不出好價錢。

“村裡200箱土蜂箱,年產蜂蜜1000多斤,如果能按照市場價格出售,每年能為村裡增加幾萬元收入。”看准了這一點,孫玉偉立即向集團黨委匯報,打算通過中建一局“雲筑網”這個電商服務大平台,進行蜂蜜銷售。

“我們公司有20多萬員工,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我覺得走內銷的話,整個推進速度會快一點。”孫玉偉說道。

隨后,他請人著手蜂蜜的設計包裝,並為張家河村的土蜂蜜注冊了商標,很快,“兩隻小蜜蜂”牌張家河村土蜂蜜正式上線“雲筑網”,並受到了大家的青睞。

去年10月,張家河村生產的203盒406斤蜂蜜遠銷安徽合肥和江西新余,銷售額達34307元,成為該村集體經濟第一筆收入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立足張家河村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非常適合食用菌類生長的優勢,孫玉偉積極引導村民發展香菇產業。

“食用菌生長周期比較短、見效快。”孫玉偉給村民們細細算賬,一個菌棒的成本是4.15元,可產2斤香菇,產值10元左右,扣除人工費等成本,一袋香菇淨利潤為4元,一個大棚3000袋,可產生淨利潤1.2萬元左右。

“5個大棚,2年時間回本,第3年就能賺錢。”

在孫玉偉的努力下,在中建一局黨委的支持下,張家河村流轉建檔立卡貧困戶土地2.8畝,很快就建起了5個香菇種植大棚。

2019年,張家河村5個香菇大棚干菇產量959斤,銷售額43670元。其中,通過“雲筑網”線上銷售245斤,銷售額13670元。

“村上有了自己的實體經濟產業,才能實現長期有效的脫貧。”孫玉偉說道。

而為了讓一些沒有參與香菇、蜜蜂生產的村民也不閑著,孫玉偉在了解到當地有大量野生獼猴桃后,又積極組織村民們上山採摘野生獼猴桃,並進行打包分裝,每箱五斤,投放到中建“雲筑網”電商平台。

“沒想到效果很不錯,訂單接連而來。”孫玉偉說,去年,僅野生獼猴桃,他就銷售了200多箱。今年,雖然野生獼猴桃還未到採摘季節,但目前已經有3000多元的預售訂單。

孫玉偉還依托康縣電子商務中心,為村裡開設了淘寶及微店賬號,對當地的農特產品進行廣泛的宣傳銷售。

“去年是我在張家河村幫扶的第一年,很多工作才剛開始,產業發展的成效也不明顯。”孫玉偉說,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他將借力村集體經濟公司,繼續以電商銷售為主要渠道,積極對接中海、海惠、萬家等電商平台,同時以“直播+短視頻+帶貨”的新模式,銷售村上的特色產品。

“現在我們村上已經有三款‘明星’產品了,接下來就是重點宣傳推廣,擴大種養殖規模,形成產業化發展態勢,讓大家穩定脫貧、致富增收。”

孫玉偉說,今年,他將借助市電商中心快手短視頻培養平台,以張家河村扶貧脫貧故事為主線,挑選張家河村有才藝特點的村民,組成快手短視頻拍攝團隊,拍攝並上傳展示張家河村的自然風光、農副特產、生產生活的短視頻……(韓縣銀 楊麗君 羅 艷)

來源:隴南日報

(責編:周婉婷、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