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幫扶走在先 持續造血助脫貧

皋蘭縣水阜鎮燕兒坪村打出創新“組合拳”村容村貌換新顏

董永前

2020年05月29日14:17  來源:蘭州日報
 
原標題:產業幫扶走在先 持續造血助脫貧

初夏時節,漫步在阡陌縱橫的皋蘭縣水阜鎮燕兒坪村,剛剛搭建好的大棚一字兒排開,一條條平坦整潔的水泥路通村到戶,一排排整齊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廣場上,不時傳來老人、孩童們的歡聲笑語……一幅賞心悅目的鄉村圖景躍然而出。

昔日的燕兒坪,基礎設施條件差、產業基礎薄弱、貧困發生率高,是水阜鎮三個貧困村之一。而今,再訪燕兒坪村,可以用“巨變”來形容村裡的變化。

建設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換新顏

“2013年以前,燕兒坪村僅有通村過境道路為硬化路面,其余道路泥濘坑窪不平,嚴重制約群眾發展增收。2015年以來,全村共爭取扶貧、“一事一議”等項目資金500余萬元,實施整村推進、村級陣地、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10個。”燕兒坪村黨支部書記王磊說,全村通縣鎮道路2條6.1公裡,村內戶外道路全部硬化,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覆蓋全村。建設農場品交易市場一座﹔建成群眾文化舞台一座﹔建成黨群活動室200平米﹔完成村道與水文公裡連接道800米﹔清理村主干道與白蘭高速沿線垃圾1500方﹔粉刷村主干道兩側牆體4000平方,燕兒坪村整體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說起村裡的巨變,村民鄧玉萍深有感受:“我們村舊貌換新顏,臟亂差不見了,文化活動豐富了村民生活。”

創新發展模式“三變”改革注活力

王磊說,“三變”改革開展以來,燕兒坪村堅持以產業脫貧為抓手,突出“一村一業”發展思路,承擔市級農村“三變”改革試點,率先探索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成功創辦村級集體企業實體經濟,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據了解,燕兒坪村“三變”改革,以盤活村集體存量資產為突破口,採取爭取財政扶持資金、幫扶資金、土地流轉、村集體資產等生產要素入股方式,以點帶面、示范帶動、全面持續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發展模式,大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以創辦村級集體養殖場為載體,以股份合作為核心,將農民手中的耕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資源性資產和房屋、建設用地、基礎設施等經營性資產的使用權,協商評估折價入股農業合作社,讓農民從資源資產中獲得財產性收入,使之成為“股份農民”。

目前,有34戶農戶入股皋蘭惠民旺種養殖合作社,其中入股耕地、荒溝23畝,折合股金11.5萬元,村致富帶頭人入股資金18.8萬元,養殖大戶以資金、含技術入股資金24萬元,勞動力折股金入股8.4萬元,貧困戶以幫扶資金扶持入股4萬元,總計入股資金66.3萬元,佔股比例44.5%。

同時,加大各類資金整合力度,鎮村多方爭取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幫扶資金、大學生村官創業扶持資金、林下養殖項目資金共計83.7萬元,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的前提下,轉變為村集體持有股金,入股合作社,佔股比例55.5%。

該村“三變”改革的成功經驗,既激活了農村各類資源要素,又發展了特色主導產業,也讓農戶嘗到了實實在在“改革”春風的甜頭。

培育脫貧產業充盈群眾“錢袋子”

一大早,村民王玉祥就拿起鋤頭出門了,一頭扎進種植西蘭花的大棚裡開始鋤草、鬆土。今年65歲的王玉祥以前自己種地,現在到村裡的合作社上班,一年收入近3萬元,對他來說,在家門口打工掙錢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外出務工,農村撂荒耕地也越來越多。針對這一現狀,水阜鎮積極培育脫貧產業,通過土地流轉在燕兒坪村建成脫貧產業園,有效帶動群眾增收。

據介紹,脫貧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60萬元,新建雙杆四膜塑料大棚100座,日光溫室2座,該項目以資產折股量化的形式將項目入股皋蘭燕兒灣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項目吸納燕兒坪村10個貧困戶就近務工,群眾每天按100元支付工資,戶均年增收20000元。並有效帶動全鎮102戶貧困人口,每年獲得不低於折股本金7.5%的保底收益,每戶增收500至2000元。園區累計流轉土地80余畝,每畝500元,每年促進周邊農戶增收40000元。

土地集中流轉,村民既能外出務工,也可就近勞動。土地活起來,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發展生產、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全村已形成以白蘭瓜復種龍豆、茄子、辣椒等為主的設施瓜菜產業,設施農業面積達320畝,畝均收入達到8000元,群眾人均純收入2019年達到12139元。

(責編:陳誠、周婉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