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變“聚寶盆”

皋蘭縣水阜鎮破解荒地復耕難題助農民增收

董永前

2020年06月01日10:09  來源:蘭州日報
 
原標題:撂荒地變“聚寶盆”

五月的水阜,處處是新綠,連片的農田一派生機,一壟一壟的地膜閃著銀色光芒,翠綠筆挺的玉米幼苗在風中搖曳……誰都不曾想到,兩個月前,這裡仍是一片荒草叢生的撂荒地。

水阜鎮是皋蘭縣傳統的農業鄉鎮,耕地面積6.8萬畝,人均1.6畝。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大部分收入來源於溫室大棚和露地瓜菜。2018年“7·22”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后,大批良田被毀,人為棄荒現象嚴重。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水阜鎮因災撂荒的土地至少有1萬畝。

撂荒耕地面積不小,復耕復種難度很大,怎麼保証土地不閑置、群眾收入不受影響,成了擺在鎮黨委、鎮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清單+資金破解荒地復耕難題

今年,水阜鎮一面做好疫情防控,一面抓住春耕時節,全面開展撂荒地摸底調查,以村組為單位,逐戶逐塊摸底登記,摸清撂荒地的承包關系、位置、面積、土質等情況,分析撂荒性質和原因。“摸清家底”、制定清單后,水阜鎮結合實際情況開“藥方”:全力以赴完成水毀農田清淤的基礎上,對歷年來因外出務工人為棄荒或因其他原因棄荒的撂荒地,列出“八個一批”整治措施,即農戶復耕一批、土地流轉一批、主體復耕一批、集中整治一批、綜合治理一批、配套維修一批、代種托管一批、重新復墾一批,因地制宜統籌推進。

據了解,2019年水阜鎮在災后恢復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資金700余萬元,清淤整平水毀農田1700余畝,動員群眾清淤整平近800畝,襯砌水毀渠道28公裡,維修14公裡,維修泵站2座、塘壩1座,新建產業路3.7公裡,爭取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3600畝,對受災農田全覆蓋清淤整平,維修配套渠道、泵站、塘壩等水利設施和機耕道等基礎設施,多方爭取引進有技術、責任心強、產業經驗豐富的農業龍頭公司和專業合作社,促成土地流轉3200余畝。

租金+薪金農戶獲得雙收入

彬草村是水阜鎮一個比較偏遠的山村,隻見農田裡拖拉機轟鳴,農戶忙著施肥、除草,一切井然有序、生機勃勃,讓人一度疑惑,這裡是否真的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滔天洪水。

正在田間勞作的方大爺放下鋤頭,和記者閑聊起來:“7·22彬草村受災很嚴重,我家的6畝地都被水沖毀了。”說起2018年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方大爺心有余悸。“去年,政府統一清淤平整后,把地交給了我們,今年又引進了合作社,動員我們流轉土地。”方大爺兒子兒媳長期在外務工,家中隻有他和老伴兩個人,本來准備把家中的地交給親戚耕種,誰想遇上了土地流轉的好政策,他愉快地簽了流轉合同,以每畝320元的價格流轉了6畝土地。“土地荒了看著都可惜,現在流轉出去,一年流轉費1900多元,還能在合作社上班,太劃算了。”方大爺掰著手指給我們算了算賬。

土地流轉后,像方大爺這樣的種田好手極受歡迎,合作社又聘用他們干起了老本行,每天工資在100至150元之間。“現在還是干種地的活,收入卻成倍增加了,又不用承擔風險,真是旱澇保收啊!”方大爺樂呵呵的說道。

目前,水阜鎮累積流轉土地8700多畝,佔全鎮水澆地的34.76%。流轉土地的1500余戶農戶,每年戶均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7家經營主體可提供長期就業崗位30余個,年均工資20000元以上,短期就業崗位120余個,年均工資5000至8000元,解放富余勞動力1100余人次,全鎮勞務輸轉人數達到3600余人次,勞務創收突破8500萬元。

“一圖+一賬”探索荒地治理長效化

“截至2020年5月底,水阜鎮2.5萬畝水澆地復耕復種率達到100%,轄區內撂荒地整治任務全面完成,並探索建立撂荒地治理長效機制。”水阜鎮有關負責人介紹,鎮上採取動態管理“一張圖”,長期管理“一本賬”的方法,探索撂荒地治理長效機制。

“一張圖”就是採取地圖數據平台+實地摸排手工繪圖相結合的方法,制作耕地信息一張圖,將農戶姓名、地塊面積、耕種情況、是否流轉等信息精確標記,有效避免了人地分離、地塊漏登等問題。結合圖冊將復耕復種農戶信息及時錄入,對無法長期復耕復種人員進行重點管控,對有意向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造冊登記,確保數據准確、實施數據動態管理。

“一本賬”就是對復耕復種條件不具備、整治難度大、整治時間長的旱土地復耕等難點問題建立長期整治一本賬,通過實地摸排、村社上報、群眾反饋、分析研究等方式,列出西電灌區對個別區域不提供灌溉用水,土地鹽鹼化需綜合治理,泵站、渠道等水利設施老化需維修,機耕道因雨水沖刷、山體滑坡等原因自然損毀需要維修、群眾反映的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等7個大方面10個具體問題,明確工作措施、確定責任人,實行挂牌作戰,限時消化,集中用1至2年的時間,解決難點、痛點問題,為下一步繼續盤活土地資產奠定堅實基礎。

(責編:陳誠、周婉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