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扶貧一線來 看建行人助力脫貧攻堅

幫扶日記︱破解貧困的“鎖”需要找到對應的“鑰匙”

2020年06月17日09:28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時間:2020年5月13日

記錄人:建行甘肅省分行派駐隴南市洛塘鎮麻地溝村脫貧幫扶工作隊隊員  盧鵬

(盧鵬 供圖)

5月13日,對我來說是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一年前的今天,我被建行甘肅省分行派駐到隴南市洛塘鎮麻地溝村參加脫貧幫扶工作,時光飛逝,回首近一年來從事駐村扶貧幫扶工作經歷,無盡的體會和感悟,今天想在此記錄下來。

剛到幫扶村時,我屬於典型的“二無”干部,放在脫貧幫扶工作領域上講就是無農村生活經驗、無農村工作經歷。一年來的工作實踐,使我對農村、農業、農民的認知有了新的提升,初步完成了自己的轉變。

轉變之一就是從陌生到熟悉。從一開始接受任務起,對脫貧幫扶工作隊工作是“一摸黑”,更不知道我將要面臨的考驗是什麼,帶著諸多問題開始了我的脫貧幫扶之路。當看到建行幫扶的貧困村現狀和貧困戶們艱苦的生活后,我知道自己該干些什麼了。戰鼓催征急,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形勢不等人,我們沒有回頭路可走,沒有左顧右盼的閑情,唯有緊盯著脫貧幫扶的目標和進度向前,扎扎實實開展相關工作,積一點一滴之功,為最后的攻堅戰貢獻應有的力量。轉變之二就是從熟悉到深入。通過工作實踐,我認為做好幫扶工作,就要真正成為貧困群眾的朋友,為貧困群眾謀前景、做實事,就要和困難群眾在一起端碗,就要到田間地頭,就要同困難群眾實實在在打交道,把自己當做是“自家人”,而不是修養度假的“游客”,這樣才可以掌握最精准的數據和困難群眾最真實的想法和意願。轉變之三就是轉變方式。困難群眾的實際問題或有多種,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因病因殘等等,但歸根結底就是經濟欠發展,就是群眾的腰包不鼓。貧困戶致貧的原因多種多樣,且不是一天一月之功可以化解,破解貧困的“鎖”需要找到對應的“鑰匙”。我們要以“找”字為核心來開展攻堅時期的扶貧工作——找到真正需要幫扶的貧困對象,找明致貧的具體原因,找准脫貧的產業項目,找全需要落實的工作舉措,最終為每一家貧困戶找對脫貧致富的路子。建立既有內生動力有活力,又能夠讓困難群眾自己勞動致富的長效辦法。

來參加脫貧幫扶工作之前,我對扶貧政策了解的並不全面,開展了一段工作之后,深刻理解了要想做好脫貧幫扶工作,就要做到吃透“兩情”。所謂兩情,就是上情和下情。上情就是黨中央、地方政府、建行系統內的扶貧政策清楚了解,熟悉掌握。要經常和當地黨委、政府保持良好的溝通,要盡可能銜接對接政策措施落實。下情要求深入到所在村,深入百姓家中,到田間去,到地頭去,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的現實困難,在實際工作中我體會要做到“三個知道一個跟上”,就是要知道群眾在想什麼,要知道群眾在干什麼,要知道群眾需求是什麼,政策宣傳要跟上。這樣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才能有效解決問題。才能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才能做到脫貧不脫政策。我不斷地學習,向地方黨委政府、村兩委、村民們學習,從扶貧村實際和農戶的需求出發,切實把幫扶工作做實、做細、做真,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把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當作偉大的事業來干,從最基層得到最真實的鍛煉。  

一年來,我無時不刻都能感受到全鎮脫貧幫扶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多年來,歷屆扶貧人員發揚吃苦耐勞精神,把責任扛在肩上,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獲得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也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在幫扶隊員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村裡修好了扶貧路和扶貧橋,路邊架起了太陽能路燈,農業產業扶貧項目也開始穩步推進。每當看到村裡的這些變化,我的內心感到非常充實和溫暖,經常能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對我們幫扶工作的贊賞和支持。這些都是多年來在上級黨委堅強領導下,建行脫貧幫扶工作隊凝心聚力、真抓實干的成果。

同時也讓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扶貧工作的具體做法有何不同,但檢驗扶貧效果的標准隻有一個,那就是群眾的接受度、認可度和滿意度。隻有精准到位見實效的幫扶,才會贏得群眾的真心點贊。做為建行扶貧隊的一員,我感到非常自豪,也更加堅定了我竭盡全力做好脫貧幫扶工作的信心。

(責編:周婉婷、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