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市博物館成立於1979年,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地。
天水市博物館現有藏品1.4萬余件(套),其中三級以上文物1188件。博物館展覽內容以“走進天水”為主線,通過通史陳列和書畫碑拓、瓷器、彩陶、銅器、宋墓復原等專題,展示“羲皇故裡”天水市的歷史和文化。
辛店文化 雙勾動物紋彩陶罐
雙勾動物紋彩陶罐(圖⑤)為加砂陶質,侈口,長頸,鼓腹。肩部有多種動物形象,如:雞、豬、狗、鹿、羊。尤其是羊角的夸張變形,體現了畜牧業與捕獵是當時主要的生產方式。
辛店文化是在甘肅發現的彩陶文化,生產方式主要以畜牧業為主。此件雙耳罐上豐富而極具藝術性的動物紋就是辛店文化生產生活方式的最好寫照。
齊家文化 三獸足單耳紅陶罐
三獸足單耳紅陶罐(圖⑥)是一件約4000年前齊家文化的器物。泥質紅陶,敞口,短頸,單耳,下腹微鼓,三獸足。頸部飾四道刻畫弦紋,腹上部有三個對稱的鈕狀堆飾,腹中部有兩組對稱由九道錐刺紋交織組成的圖案,腹下部飾一圈附加堆紋,口耳接合處並列三個鈕狀堆飾。造型特殊,尤其三隻獸足,不乏生動之美,是少見的陶器精品。
齊家文化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已經進入了早期青銅時代,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朝。人們對陶器的生產制造進入了新的階段,很多器物用快輪制造。同時出現了一些新的器型,其中有一類為仿動物形象,比如梟面罐是貓頭鷹的形象。此件器物的三獸足也是一種仿動物形象,但更為抽象。這類器物表明人類已經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關注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等很多自然形態。
二裡頭文化 嵌綠鬆石獸面紋銅牌飾
嵌綠鬆石獸面紋銅牌飾(圖⑦)整體呈瓦形,上下兩端外凸呈弧形,四角外突有穿孔,可系繩索。以青銅鑄成主體框襯,四角鈍圓,略呈亞腰形,上部略寬,下部內收,兩側各有對稱環紐,主要紋飾為獸面紋,獸面上部有卷曲的眉,中下部有兩斜目,底子空白處嵌綠鬆石。整個圖案高度抽象,富有張力。
二裡頭文化是以河南洛陽偃師二裡頭考古遺址命名的,分為四個時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嵌綠鬆石獸面紋銅牌飾,應屬禮器范疇,主要流行於夏代,對二裡頭鑲嵌工藝的研究和探索有重要的價值,近年來受到文物專家的關注。它對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東漢 掐絲焊珠蟠螭紋金帶扣
掐絲焊珠蟠螭紋金帶扣(圖⑧)上圓下方,由扣首和扣身組成。扣首內兩條小龍在扣舌槽兩邊相望,扣身有大龍一條,小龍四條,邊飾繩紋、回紋。在外輪廓周邊有14個小穿孔,其中一個小孔還殘存有少量的金絲。龍紋造型夸張,氣勢飛動。其制作工藝為先鏨刻成型,后用金屬細絲掐成圖案與金珠焊接一起,工藝復雜,紋飾繁縟。它是東漢時期高超工藝的體現。
帶扣是用來束縛革帶的服飾裝置。早期一般都為銅質,金銀質較少。以金、銀等貴金屬經過精巧復雜的工藝制作的帶扣應為貴族使用,而非普通人所用。漢代帶扣前圓后方,受到匈奴文化的影響。類似的帶扣在新疆、雲南等地都有發現,有的鑲嵌有寶石,非常精美。
唐 陶舞馬
陶舞馬(圖⑨)通體灰白,胎體細密緊實,頭、頸、鞍等處涂紅。馬身備鞍韉,頭飾鞅、轡、勒,前左蹄彎曲提起,長鬃隨馬首瀟洒地偏向右邊,張嘴嘶鳴,縛尾,體態矯健奔放,骨骼雄勁有力,雙目炯炯有神,仿佛正在隨音樂翩翩起舞。當時的工匠以高超的雕刻技法將這動態的瞬間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來。
舞馬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當時馴馬戲中的一種。唐代是舞馬發展的頂峰時期,開元、天寶年間,舞馬的規模極為盛大,尤其是百戲表演進入高潮以后,百匹形體矯健、毛色美觀的舞馬就會進入角色,隨著樂曲的節奏奮首鼓尾,歡騰舞蹈,跳躍旋轉,為宴會增色。
(圖片均由天水市博物館提供)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5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