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庄村是我生活和工作的“第二戰場”
——記榆中縣龍泉鄉武家庄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楊躍軍

“這個春耕季節,我們村就能用上胡麻嶺隧道的水灌溉菜地啦!”2月23日,榆中縣龍泉鄉武庄村村民李生強告訴記者,這一即將改變武庄村種植結構的大喜事離不開楊躍軍的跑前跑后。據了解,來自國家重點工程的胡麻嶺隧道的地下水提灌工程一期項目,將使武庄村陽山高標准梯田及川源地灌溉問題徹底得以解決。
楊躍軍是蘭州市公安局合成作戰指揮中心三級警長,2020年4月被派駐至武家庄村開展駐村幫扶。楊躍軍老家遠在河南洛陽,但自駐村之日起,小楊總是稱現在武家庄是“我們村”。用他自己的話說,武家庄是他的第二戰場。
老百姓心思就是“地裡生金”
楊躍軍老家雖然說是農村,但地處中原的洛陽是出門滿眼翠綠的平原地帶。武家庄村則是西北地區典型的荒蕪之地。初到武家庄村時,眼前的荒涼讓楊躍軍心中極為不適。“每年4月,我們老家已花香滿村,翠綠遍野了,但武家庄村的土地都還凍著。”楊躍軍說,初到武家庄駐村時恰是4月份,全村共319戶人家,他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家訪完了88戶建檔立卡戶。“這裡的老百姓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種植洋芋、大豆、苜蓿、小麥、包谷等傳統農作物,還有簡單的養殖……村裡1000多口人,目前常住的四五百人,其中有百分之七八十還是老人,缺乏勞動人口。”摸清了底數,他心裡就一直盤算著該怎麼讓這裡因地制宜地富起來。
胡麻嶺隧道水源利用提灌工程是他和其他駐村干部們干起來的第一件大事。“胡麻嶺隧道打通后,新生的水源地一直閑置,未能好好利用。我們考察后,協調上級部門立項,在2021年9月開工了這項一期投資300萬元的提灌工程。待兩期工程都完工,全村4000畝地就都能實現用水自由,從旱地變成水澆地,不再靠天吃飯,也能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等收入更高的農業產業。”在外打工多年的李生強得知村裡建設了提灌工程,就計劃著“退休返鄉”,最近剛剛建好了自己的第一個大棚。“歲數大了,在外打工奔波很難顧家,等提灌工程修好,用水方便了,我就可以順利地搞個大棚種菜,收入也不差。”聽說今年5月,提灌工程一期就能通水,李生強充滿了期待。
楊躍軍深知,“搞好地裡的活兒”始終是農村人的“主心骨”。這幾年,他陸續協調資源在村裡開種植養殖技術交流會、培訓會,還自費從河南請來技術專家,調研藥菊種植產業。駐村這些年,他幾乎用遍了自己的各種資源,每次從村裡回城裡,車廂后座、后備箱都拉著滿滿當當的東西——“土雞、粉條、土豬肉、洋芋……給身邊所有的朋友推銷,能幫村民賣一點算一點。”2021年,他聯系蘭州市林業局,組織幫扶單位、群眾種植了2000余株樹苗﹔聯系牙科診所,到村裡開展牙齒健康保健講座和義診﹔聯系愛心企業,為龍泉鄉中心小學捐贈防疫物資和淨水器,為水坡小學捐贈健康衛生包和保溫杯……
幫扶干部的任務就是讓百姓日子裡充滿幸福
“當駐村干部,就是要把村民的事兒都當成自己的事兒。讓群眾在生活中充滿幸福!”這兩年,楊躍軍一直努力讓一名警察成為一個細心暖心的“全能選手”。
去年10月18日,新冠肺炎疫情突襲,還在縣上開會的楊躍軍被緊急召回駐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村上設了3個卡口點,3台車、6個人24小時輪換值守。“村裡老人孩子多,不方便到村委會來做核酸的,我們就開車去接。有些實在出不了門的,我們就帶著醫護人員上門去做。”在楊躍軍留下的一張照片裡可以看到,深夜2點,他們還在入戶做核酸。“車子不能直接開到村民家門口,我們要打著手電,再走一段山路才能到村民家。做核酸的兩個小姑娘,后來腿都腫了。”楊躍軍自己又何嘗不是,那段時間裡,他們也很少休息。
現在,楊躍軍還習慣了這裡的早餐——罐罐茶配饃,學會了自己生爐子,甚至學會了幾句榆中方言。他說,“駐村的日子其實是短暫的,我終將是這裡的‘過客’,但從我踏上這片土地開始,我就把這裡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第二戰場,浸心做事,盡心做人。”以前去村裡,村民都只是用好奇的目光遠遠打量著。現在見面都很熱情,一聊就是好半天。”如今的楊躍軍,真正成了武家庄村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楊貴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