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甘肅要聞

甘肅:鋪就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文潔 洪文泉 薛 硯 范海瑞 韋德佔
2022年09月05日08:31 | 來源:甘肅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甘肅:鋪就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初秋時節,隴原大地處處景色宜人。

  省城蘭州,瓦藍碧透的天空中飄著潔白的雲朵,大地蔥蘢的綠意,被天空的藍色映照,蘭州藍已成為“常態藍”。

  祁連山中,雪豹、藏野驢、白唇鹿等多年難覓蹤跡的珍稀動物頻繁現身。

  瑪曲草原,黃河之水波光粼粼,蜿蜒穿行,流向遠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甘肅省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來抓,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美麗甘肅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極大提高。

  如今的甘肅,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天藍 大氣污染治理成效顯

  “如今的蘭州,天更藍了,空氣更好了!黃河岸邊花香滿徑,白塔山上綠樹成蔭,夜幕下的中山橋游人如織……”張曉雪是土生土長的蘭州人,經常在朋友圈晒家鄉的藍天白雲,滿是驕傲和自豪。

  蘭州市曾是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大氣污染曾是蘭州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心肺之患”。

  黨的十八大以來,蘭州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僅成功摘掉了“黑帽子”,還打造出了一張“蘭州藍”的城市名片。

  2015年12月,蘭州作為全國唯一的非低碳試點城市應邀參加巴黎世界氣候大會,並榮獲“今日變革進步獎”。

  初秋時節,藍天白雲下的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湖水湛藍,蘆葦吐翠,粉荷搖曳。

  “這裡空氣清新,鳥語花香,讓人沉醉,每天都有市民在濕地公園跑步、散步。”市民王維宏說。

  毗鄰濕地公園的一處自駕營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車友,操著外地口音的游客們隨處可見……

  2021年,14個地級城市及蘭州新區均開展了環境空氣質量六項污染物自動監測,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達近十年來最好水平。

  藍天白雲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甘肅十年來治理污染的不懈努力。

  ——實施環保領域“放管服”改革,實施環評審批正面清單,豁免部分項目環評手續辦理,對20大類行業的項目納入環評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一大批事關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順利落地見效。

  ——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十大生態產業,2020年,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達2179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4.2%,2021年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更是佔到地區生產總值的27%。

  ——全面完成首批納入全國排放權交易市場19家發電企業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分配與清繳履約任務,共清繳配額1.5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參與全國碳市場累計交易量達455萬噸,累計交易額約1.98億元﹔全省“十三五”碳強度累計下降率達35.44%,超額完成國家目標任務。

  ——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制度,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分行業制定技術改造實施方案,有序推動鋼鐵、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甘肅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崛起之路,堅守生態保護紅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地綠 代代接力寫“傳奇”

  巍巍祁連山,綿延千裡。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不僅孕育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還阻擋巴丹吉林、騰格裡兩大沙漠南侵,拱衛著青藏高原和“中華水塔”三江源。

  秋日的祁連山,林海蒼翠,綠草如茵……張掖市祁連山北麓的中農發山丹馬場,更是水草豐美、駿馬奔騰。

  牧馬人劉國年在這裡放牧已經22年了,近幾年他明顯感受到草原上草越來越綠,天越來越藍了。

  “前些天,有人在鸞鳥湖下游的窟窿峽一帶看到了多年不見的雪豹。我們牧馬的時候,時常看到成群的祁連馬鹿、青羊等。”劉國年說,生態環境變好了,來旅游的人多了,一些多年不見的馬場人回來了,職工的收入也年年增長!

  中農發山丹馬場董事長張日明說,幾年來,馬場實施重點生態項目13項,改良退化草原近27萬畝,植被覆蓋度已達97.6%。去年,馬場取得了建場以來的最好業績,淨利潤達8760多萬元,同比增長近70%。

  甘肅將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以“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按期完成階段性整改任務。

  ——祁連山保護區144宗礦業權通過注銷式、扣除式、補償式3種方式,全部退出並完成補償工作﹔

  ——42座水電站全部完成分類處置,關停退出的水電站完成生態恢復治理,規范運營的水電站均安裝相關監測系統和設施設備,實現在線監控和預警管理﹔

  ——25個旅游開發項目通過差別化整治,全部完成整改和生態環境修復。

  與此同時,建立祁連山定期監測分析和評估預警機制,推動祁連山生態環境監管常態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使得祁連山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持續向好。

  在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腳下的古浪縣八步沙,大片的鮮花盛開在沙漠上,綠色的沙生植物一望無際,片片綠意將黃沙遮蓋,沙漠披上“綠毯”。

  曾經,這裡是一片漫天黃沙的不毛之地。40多年來,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與干旱和風沙頑強斗爭,從八步沙開始不斷向沙漠深處進軍,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隨著不斷加大生態治理力度,具有豐富治沙經驗的第二代、第三代八步沙治沙人承擔了更多治沙任務。通過實施項目,他們帶領八步沙林場周邊更多農民共同參與治沙造林,擴大了治沙隊伍,增加了當地群眾收入。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省強化組織領導,科學制定規劃,依托重點工程,加大科技支撐,典型示范引領,有力地推動了全省防沙治沙工作。

  如今,在河西走廊北部風沙前沿地帶已建成長達1200多公裡、面積達460多萬畝的防風固沙林帶,470余處風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個村庄免遭流沙危害。一度被風沙吞噬的黑河、石羊河下游干涸多年的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現生機,動植物種類明顯增加,生態環境逐漸好轉,全省沙化土地已形成面積在減少、沙化程度在減輕的“雙減”態勢。

  水清 一河淨水送下游

  金城蘭州,黃河浩浩蕩蕩穿城而過,母親河用溫柔寬廣的胸懷哺育了一代代金城兒女。黃河兩岸,色彩斑斕的花卉隨風搖曳,競相爭艷,市民徜徉花海,感受黃河之濱的美。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為了保護母親河,近年來,蘭州市通過多種渠道、多項舉措,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

  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蘭州市實現了“兩個百分之百”:黃河蘭州段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優良比率達到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同時,蘭州市實現了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水質。

  隨著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今年3月,17隻美麗的大天鵝、2隻黑鸛相繼來到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做客,現已有50多種鳥類、1萬余隻候鳥將蘭州當作了棲息地。

  “經過十年的治理保護,現在的黃河水更清了,兩岸風景更美了,健身器材、休閑座椅及公廁等基礎設施都很完備,群眾在黃河邊健身休閑娛樂,不僅賞心悅目,也是十分舒適便利。”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理委員會規劃建設科科員趙赟說。

  甘肅承擔著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補給區。

  近年來,甘肅秉持“不讓一個排污口污水橫流,不讓一條河流受到污染”的原則,在全國較早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調查,完成黃河流域甘肅段4個水系36條重要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排查河道約6000公裡﹔依托項目加強流域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2020年以來爭取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實施污染治理項目91個﹔建成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一張網”,完成“三線一單”劃定,將黃河流域甘肅范圍內劃定為513個環境管控單元,發起成立“甘肅省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研究中心”,與相鄰4省(自治區)簽訂《跨界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框架協議》,開展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力保“一河淨水送下游”。

  目前,甘肅省黃河干流出境斷面水質連續6年達到Ⅱ類,2021年,黃河流域甘肅段41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2.68%,高於沿黃省份平均水平。

  甘南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補給區。甘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在黃河、長江流域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維系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有效遏制草原沙化退化,甘南州大力實施退牧還草、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復試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等重點工程。

  如今,甘南草原重新煥發出新綠,流經甘南的黃河得到了充沛的水量補給。

  在距離瑪曲縣城3公裡處的尼瑪鎮“首曲驛站”,游客們在廣闊的牧場上騎馬奔馳、娛樂休憩,充分感受當地獨特的游牧文化。

  越來越多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開始從傳統畜牧業悄然轉型到旅游業,為保護草原、保護母親河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

  從“霾天”變“藍天”、從“荒漠”變“綠地”、從“候鳥”變“留鳥”。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持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讓綠色生態為百姓幸福加碼。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征程上,甘肅步履鏗鏘。

(責編:周婉婷、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