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人民日报看甘肃-头版看甘肃-更多>> 自动刷新:40秒60秒手动 

甘肃电3毫秒“闪送”山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5-09 08:52)

  又一条西电东送“高速路”竣工投产!5月8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工程——国家电网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传来好消息,每年可向山东输送风电、光伏发电、火电及储能电量360亿千瓦时,相当于超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其中一半是绿电。 特高压直流好比一条点对点…[详细]

祁韶直流累计外送电量突破2000亿千瓦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5-07 08:54)

  本报兰州5月6日电 (记者银燕)5月5日24时,全国首条大规模输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直流工程——±800千伏祁韶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累计送电量突破2000亿千瓦时,达到2000.025亿千瓦时,约能满足600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其中,甘肃省输送清洁能源720亿千瓦时,占甘肃省外送比例达到40%…[详细]

乡村拔节话“三力”(人民时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5-06 10:22)

  乡村会客厅,现磨咖啡热销,卖一杯村集体分红3元;中药材加工厂,切片封装忙,村民干一天能挣150元;游乐场,游客笑语欢声,一年营业额超40万元…… 前不久,笔者走进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从拔节生长的“新事物”中,看见乡村发展新气象。2024年,村人均纯收入达18860元,比2021年增长近52%;村集体…[详细]

戈壁滩上,给绿电建起“临时宿舍”(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年轻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5-05 07:56)

  逸宁光伏电站储能区电池仓。 田玉鑫(左)和同事检查光伏板。 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宋朝军摄 甘肃玉门,祁连山下,戈壁滩上,深蓝色的光伏面板铺展绵延。两人多高的面板旁,一个红色身影穿梭其间、不时停驻。他是田玉鑫,中国石油玉门油田新能源电站运维工程师,正手拿热成像仪,给几块重点面板做“体检”。 动作熟练…[详细]

浓浓敦煌情 编织新故事(我在中国·行耕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5-03 08:05)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敦煌艺术吸引着不少国际友人。其中,美国汉学家史瀚文和俄罗斯教师奥莉娅就是典型代表。多年来,他们扎根甘肃,学习、研究和传播敦煌艺术,让世界领略千年敦煌的魅力,书写了新时代中外友好交流的佳话。 敦煌研究院美籍特聘研究员史瀚文: 学术为翼 穿越千年敦煌 本报记者 银 …[详细]

只要奋力奔跑 就能闪闪发光(光荣属于劳动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4-28 08:51)

  甘肃种果大户武正全用好数字化田间管理,种出优质花牛苹果;云南丽江技术员杨佳精心培育高品质花卉,让丽江花卉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俊将机器人与化学研究相融合,为科研提供新路径……从广袤田畴到繁华城市,从工厂车间到施工现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践行劳模…[详细]

课间操多了新花样(关注青少年体育)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4-25 09:1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与课间活动相结合,创新开展特色体育项目。这些特别的课间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体质,更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新生。本报记者探访内蒙古、江西、甘肃三地,记录下这些生动实践。 ——编 者 内蒙古鄂尔多斯—— 校园里开运动“盲…[详细]

以理论武装 促实干担当(干部状态新观察·读书日特别报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4-23 08:5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学风中见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体现。 基层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主战场,是推进实践创新的主阵地。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不同领域的党员干…[详细]

守护语言“活化石”(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4-23 08:53)

  人物小传 敏春芳,1969年生,甘肃临潭人,兰州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职兰州大学后,开始进行西北民族地区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出版8部著作。获评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重复播放…[详细]

特色健身拳 打出精气神(聚焦传统体育)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4-22 08:57)

  清晨,布谷鸟的叫声回荡在崆峒山间,阳光穿过林间薄雾。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崆峒派武术的代表性传承人陈虎练完早课,从南台赶往中台,又和同事们一起,穿上武术练功服,托起掌心、屈肘向外……大家摆好崆峒武术养生拳的阵势,准备为待会儿上山的群众献上一场精彩展示。 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不仅是一张文旅名片,还是当…[详细]

首页  上一页  第 2 3 4 5 6 页  下一页  尾页

人民日报记者报道集更多>>

人民日报电子版在线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