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民:试点建设甘肃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生态化示范区

2020年01月13日21:45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人民网兰州1月13日电(高翔 王文嘉 黄帆)“黄土高原地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和发展稳定大局中极为重要。试点建立旱地农业生态化示范区,将充分考虑和借助于自然资源的优势,通过早地农业的综合发展,在区域植被覆盖、土壤碳固存、生物多样性、农业综合生产力、农户生计等多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生态系统,成为主动性生态保护及生态屏障建设和民生事业高水平发展的典型案例。”甘肃省政协常委、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凤民说。

李凤民介绍,甘肃省目前脱贫产业发展快,但市场竞争力亟待加强。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任务的推进,旱地多产业综合发展也快速推进,但很大程度上还主要依赖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另外,扶贫产业的同质化与分散化同时存在,加工经营粗放,市场认可度不高,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李凤民说,长期以来,旱地农业发展还没有从源头上理清和重视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植被建设如何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生态和生产双赢的内在逻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构建高效可持续的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促进黄土高原生态重建,推进生态产业健康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李凤民给予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牢固树立高效旱地农业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人”是生态建设之本,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主导因素中,基于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人类活动是调控生态安全的首要主导因素,是生态保护和屏障建设的主体,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开展旱地农业生态化示范区建设的区域范围。在年降水量大致300—500 mm的典型旱地农业区试点开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以粮、草、畜、经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主导思路,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生态优良化发展目标,促进生态重建由被动向主动的方式转变。按照年降水量梯度和区域典型性,开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经过5-10年的研究和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旱地特色农业和生态化发展技术体系、土地可持续利用体系、生产组织的社会管理体系,为下一步全面推行旱地农业生态化提供经验和模板。

三是旱地农业生态化示范区建设基本工作思路。依据现有城镇市场分布格局和地形地貌特点,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为目标,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态脆弱性,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农、草、畜、经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构建产业发展与农田质量相协调的政策支撑体系,以保障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协助市场主体确立主导产业和土地可持续性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框架,明确市场主体和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各类产业发展是由市场决定的,而确保土壤有机质稳定和提升、保障农田生态健康的任务则必须由政府政策来调控,支持市场主体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和生态可持续性。同时,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加大流转力度,支持企业获取规模效益。

五是以固沙疏水导流为主导思路,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在非生产性的沟壑陡坡区域,按照降水量梯度和示范区自然条件,以乡土灌丛树种为主体,以低成本建造接近于自然植被的水土保持植被带,控制泥沙运移,引导径流下坡,建立产流不产沙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沟坡植被防护体系,同旱地农业生态化体系相结合,强化生态保护和屏障功能建设。

六是以高标准梯田建设为引领,开展水、电、路三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丘陵缓坡区域,以方便进行机械操作为高标准梯田建设的基本标准,进行水、电、路三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旱地农业生态化建设和主动性生态保护与屏障建设留下发展空间。

(责编:焦隆、周婉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