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姿展风采

——陇南市陇江家庭农场负责人刘王社先进事迹

2020年03月07日14:37  
 

她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创办养殖场,创建合作社,成为乡亲们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带头人;她流转土地,成立陇南市陇江家庭农场,以种养结合、循环生产为理念,形成以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步发展的农牧结合型的现代化养殖场,走科学绿色发展之路;她既是合作社的理事长,又是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理事长、秘书、推销员、跑腿的一肩挑,事业蒸蒸日上,成为白龙江畔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代表;她就是陇南市陇江家庭农场、武都区诚达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王社。

疫情面前,尽显责任担当

疫情发生后,作为石门镇妇联副主席刘王社第一时间通过电话与农场员工耐心沟通,通过微信与她们交流谈心,疏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和顾虑,并为几户贫困户送去了米面油、牛奶、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同时,带领陇江家庭农场妇委会成员积极全力配合石门镇水地坝村支部、村委,做好本村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面前,新闻工作者白天在基层一线奔波采访、晚上熬夜赶写稿件,非常辛苦。“送自家农场里种蔬菜给他们,让他们吃上安全放心的无公害蔬菜。”2月初,刘王社将地里的萝卜、白菜等爱心蔬菜送到了武都融媒体中心。

接到复工通知后,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刘王社组织农场员工,一方面完成育辣椒苗的任务,一方面准备种植大棚早熟玉米、西瓜 、西红柿、黄瓜等农产品,全力做好复工复产的各项工作。

艰苦创业,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1998年,刘王社租借武都区两水综合厂闲置的厂房开始养猪、养鸡,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面貌。2008年,刘王社成立了两水综合良种繁育场。规模化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农村传统养殖方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且工作环境差、风险高,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刘王社没有退缩,而是认真学习饲养技术,逐步摸索出一套绿色科学养殖的方法和技术。自从办起了养猪场,刘王社天天与猪为伴,遇到母猪分娩时,就干脆睡到了猪舍里。

为了提高效益,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2013年3月,刘王社将养殖场搬到了自己的家乡石门镇水地坝村后,牵头成立了陇南市武都区诚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占地面积41333平方米、生产区5300平方米、粪污处理区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场。经过六年多的发展,现存栏1600余头,商品猪1016余头,合作社的良好运营也带动了周边村社养殖业的发展。

(甘肃省妇女联合会供图)

种养结合,走科学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充分利用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让刘王社产生了“种养结合、循环生产”的理念。2016年11月,刘王社成立了陇南市陇江家庭农场,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流转土地62亩,建起蔬菜大棚100个,利用养殖产生的废弃物,作为生物有机肥。其中,沼液、沼渣、腐熟干粪用于发展果蔬产业,产生的沼气为木竹村30多户村民服务,为每户每年节省燃料费用600余元。与此同时,种植业又为养殖业提供了饲草来源,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合作社和农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种养结合之路。农忙时有80多名妇女在家庭农场务工,平时务工的30多人,其中有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务工。仅2019年前10月,就为她们支付务工报酬58万余元。

(甘肃省妇女联合会供图)

典型带动,和贫困户一起脱贫奔小康

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刘王社还以带动周围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宗旨。2018年年底,作为石门镇妇联副主席,刘王社积极响应武都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和青岛对接帮扶陇南的相关企业签订了辣椒育苗协议。在育苗和移苗的那段时间,每天有七八十人在大棚里务工,几乎全是清一色妇女,干一天活有70元的收入,每月2000元左右,每年有近20000元的稳定收入。同时,依托区农机局,家庭农场培训农机具技术人员130多人,其中妇女78人。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刘王社积极献爱心。8·7暴洪发生后,刘王社第一时间与当地联系,组织车辆,为文县梨坪镇金坪村捐助了价值上万元蔬菜,帮助当地群众渡过难关,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刘王社的创业之路,她和她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成长、成功,离不开各级领导及省、市、区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她被武都区妇联先后评为 “双学双比”女能手、三八红旗手;被陇南市妇联评为“全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市三八红旗手”“全市巾帼脱贫先进个人”。2018年,诚达养殖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评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9年,陇江家庭农场被省妇联认定为“甘肃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被武都区扶贫车间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定为“扶贫车间”;被区妇联认定为“巾帼巾帼扶贫车间”,并成立了妇联组织。 

来源:甘肃省妇女联合会

(责编:周婉婷、焦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