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官网刊文肯定新区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
新区探索黄河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子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站刊发《兰州新区加快黄河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一文,充分肯定新区在黄河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兰州新区以建设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为目标,开展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为周边地区乃至全省在政策、方法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新路子。
让贫瘠的黄土地披上绿装,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绝非一件易事。
今年以来,新区农投集团大力实施新区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项目,不断创新生态修复举措,在新区现代牧草休闲示范园项目进行燕麦套种苜蓿试验,让昔日的荒坡土丘披上绿装,焕发出蓬勃生机。
初秋时节,走进新区现代牧草休闲示范园项目现场,成片的燕麦一望无际。仔细观察,可以看见套种在燕麦中的苜蓿长势喜人。
新区现代牧草休闲示范园是农投集团2021年重点生态修复项目之一,占地约23000亩。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投集团将原来生态脆弱的丘陵沟壑地通过土壤改良,提高土地品质。同时,经过科研分析,系统性解决了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等问题,精选燕麦、油葵、黄芪、梭梭等种植,使示范园绿意盎然,提升了示范园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为了在生态功能脆弱区域重新建立新的生态植被系统,农投集团利用新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夏无酷暑、秋季温凉的气候特点,从7月份开始,在牧草休闲示范园项目进行燕麦套种苜蓿,苜蓿成活率超过90%。
为探索出新区黄土丘壑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新模式,新区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出台新区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绿化行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养殖业和现代农业公园等规划,编制完成《兰州新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区规划》和《兰州新区及周边低丘峁梁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研究报告》,统一构建了层次清晰、体系完整、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出方向和目标,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根据当地土壤特点,采取土壤扰动、土壤改良、配套节水灌溉设施等手段,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目前,已累计实施生态修复12万亩、造林绿化20万亩,规划实施了石门沟经济林生态修复示范区、段家川生态修复示范区、现代农业公园、景中高速绿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新区南部6.3万亩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等18个项目,切实加强城市绿肺、绿道、绿环、绿轴建设,使新区绿化面积大幅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新区以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为目标,改变过去单纯挖坑栽树、苗木成活率低的造林模式,将零碎的低质土地、水土保持能力差的低效林地改造为集中连片、苗木成活率高、自然存水好的高标准农田和生态经济林。按照“上蓄、中滞、下排”的雨洪水治理思路,建设以洪水、雨水、中水调蓄为主,兼顾生态、绿化功能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先后建成西岔生态调蓄工程、呢嘛沙沟中川机场段河道治理工程、水阜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集雨洪水、中水利用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实现生态修复对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确保垄丘缓坡生态修复区域成为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绿色屏障区、发展保障区。
现代农业公园是新区生态修复治理试点,结合新区实际,破除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管一段的狭隘观念,创新林草发展模式,采取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的方式,造林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模式,因地制宜种植适合地域特点的经济林果与生态防护林带,先后种植了适合新区生长的山楂、杏树、梨树、槐树、榆树、玫瑰等苗木以及优质饲草等作物,转变过去“下雨就起洪、刮风就起尘”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贫瘠地貌,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产业化体系。
近年来,新区通过垄丘缓坡生态修复等系统治理的探索实践,区域环境明显得到改善,生态屏障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垄丘缓坡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治理,不仅能改善区域生态功能和发展条件,为新区实施向东向南发展战略拓宽空间,还可承载生态移民和受灾地区群众移民安置。实施生态修复,将荒山荒坡等碎片化土地化零为整、提升改造,宜农则农、宜林则林,集约利用、发展产业,可实现节约占用耕地资源50%以上,达到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将低丘缓坡生态修复与实施全域国土绿化、全面提升生态功能紧密结合,通过物理、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有效改善土壤功能和质量。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可以解决生态修复区内农业农村发展条件薄弱的问题,使新区发展和生态建设成果可持续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建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