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崇信縣:火了林下雞 肥了窯洞牛 美了鄉村富了民

2020年04月18日08:55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崇信縣新窯鎮西劉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高翔 攝)
崇信縣新窯鎮西劉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高翔 攝)

人民網平涼4月18日電(高翔)綠樹成蔭、涼亭矗立,碧波蕩漾、春意盎然。走進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新窯鎮西劉村,田園風光和村民飽滿的笑容共同描繪了一副美麗鄉村新畫卷。依托生態優勢,當地群眾近年來通過發展林下養雞,改變村容村貌,搞活了鄉村旅游,走出了一條綠色脫貧致富路。

2017年,崇信縣錦屏鎮客商薛德科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到新窯鎮西劉村發展林下養雞。項目剛一開始,就吸引了許多貧困群眾前來務工。“村裡植被茂盛、風景宜人,完全可以延長產業鏈,由林下養雞項目延伸至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旅游,幫助群眾更好地增收致富。”西劉村黨支部書記趙建榮介紹,為了讓西劉村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2019年5月份,以薛德科為負責人的“綠源美”家庭農場在西劉村成立並開始運營。半年時間裡,家庭農場就吸引了甘肅省內及陝西省周邊游客1萬多人,營業收入達55萬元,這裡的鄉村雞也逐漸“火”了起來。

據介紹,“綠源美”家庭農場成立后,完成土地入股84.2畝,林地入股181.8畝,資金入股10萬元,基礎設施折資入股61萬元,按照“保底分紅+收益分紅”的方式,帶動了當地7戶34名群眾入股受益。依托崇信縣農投公司,採取“國有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實現了22戶牛草產業配股34.57萬元,通過龍頭企業和深度貧困村農業產業扶貧擔保貸款政策,實現貧困戶產業扶貧貸款入股15戶75萬元,每戶每年保底分紅2000元。

目前,“綠源美”家庭農場已投資建成了戲曲茶社、休閑蒙古包、休憩亭、魚塘等基礎設施,探索打造出了集生態種植、生態養殖、休閑娛樂服務、鄉村旅游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生態園和觀光園。今年,該農場還計劃增加農家小院、住宿、啤酒廣場、篝火晚會等項目幫助鄉親們進一步增收。

據了解,西劉村轄4社164戶664人。2013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98戶392人,貧困發生率58.07%,屬省列深度貧困村之一。近年來,西劉村全力推進脫貧攻堅“九大沖刺”行動,認真落實“一戶一策”幫扶計劃,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核桃種植、勞務輸出、鄉村旅游等綠色產業,累計實現脫貧99戶368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15%,達到了整村脫貧目標。

不僅新窯鎮西劉村的林下養雞“火”了產業富了民,崇信縣錦屏鎮平頭溝村的窯洞養牛產業也幫助當地群眾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子。

“我自己養了14頭牛,代養了近70頭,加上種的玉米等,年收入大約在10萬元左右,比在廣東打工好多了。”平頭溝村村民朱海萍說。

43歲的朱海萍和丈夫之前在深圳務工,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朱海萍2011年開始和丈夫先后回到家鄉。2016年起,在政策支持下,朱海萍一家貸款5萬元買了3頭牛,開始發展肉牛養殖。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朱海萍還承包荒山種植了50畝苜蓿和飼草玉米,購買了打包機等設備,將農作物秸稈制成飼料喂牛,多出的部分進行銷售后又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根據政策,我養一頭母牛(基礎母牛)政府每年還給我補貼2000元。”朱海萍說。

平頭溝村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戶59戶186人,貧困發生率為19.14%。2014年起,當地利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遺存眾多”的優勢,開始謀劃打造集古村落保護、窯洞養牛、農耕體驗、鄉村記憶於一體的農旅綜合體。2014年至2019年,平頭溝村累計脫貧57戶179人,剩余貧困戶2戶7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64%。

“經過測算,新建一座3-5頭規模的牛舍需4萬元左右,而改造窯洞僅需1萬元。為此,根據縣上出台的獎補政策,我們對有改造條件和恢復利用價值的230孔窯洞進行了功能化、適用性改造。”錦屏鎮副鎮長文濤介紹,錦屏鎮採取龍頭企業加入、合作社組織、吸引大戶、帶動貧困戶的形式和企投戶繁、戶養企銷機制,由合作社為社員統一提供產前、產中、產后、防疫等全流程服務,帶動養殖紅牛780頭。通過發展窯洞養牛,實現了傳統古村落的古氣與現代養牛業的朝氣相得益彰﹔窯洞文化散發的老氣與紅牛文化煥發的生氣相得益彰﹔養殖產業的經濟屬性與文旅產業的人文屬性相得益彰。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抓好窯洞養牛經驗的總結完善和提升推廣,努力把窯洞牛打造成特色牛、脫貧牛、致富牛、品牌牛,打造成平涼紅牛的一張靚麗名片。”文濤說。

(責編:焦隆、周婉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