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慶陽: 老區面貌變化大 綠色發展底色亮

2021年06月10日21:11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新聞發布會現場。 人民網 高翔攝

人民網慶陽6月10日電 (高翔)“黨的十八大以來,慶陽市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老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慶陽市實現生產總值754.7億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73億元,位居甘肅省第二。”6月9日下午,甘肅省委在華池縣南梁革命紀念館舉行“風華百年路 奮進新隴原”——甘肅省慶祝建黨100周年慶陽專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慶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盧小亨介紹了慶陽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與慶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閆曉峰,慶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向陽,南梁革命紀念館陳列展覽科科長王雅麗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慶陽市始終把老區人民擺脫貧困、過上美好生活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以敢死拼命精神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硬仗。2020年,慶陽市現行標准下61.0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特別是“331+”產業扶貧模式入選“改革開放40年地方創新40案例”。

“新時代的慶陽整體擺脫絕對貧困,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盧小亨介紹,慶陽市原油產量達到920萬噸、加工量達到355.6萬噸,分別比“十二五”末增加29.3%和8.9%﹔核桃峪800萬噸/年、甜水堡240萬噸/年礦井進入聯合試運轉,煤炭產能達到1130萬噸﹔天然氣產量4億立方米,加工能力6億立方米,能源優勢正在加速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除此之外,慶陽市堅持“發揮比較優勢、聚集主導產業、打造產業集群、推進鄉村振興”,探索形成“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農牧循環”的產業發展思路和“四區四帶”產業布局,一批現代化農牧業龍頭企業落戶慶陽市,環縣肉羊、鎮原肉雞、西峰生豬、寧縣慶城蘋果、正寧肉牛、華池中藥材、合水奶山羊等“一縣一業”特色產業初具雛形。

慶陽市始終堅守生態底線,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歷史責任,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全局性變化。該市實施的“再造一個子午嶺”“固溝保塬”和資源開發區生態治理三大工程每年造林達100萬畝以上,治理水土流失3121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26.15%,年入黃泥沙量減少6900萬噸。慶陽市投資47.4億元,建設“海綿城市”項目256個,新增人工水體調蓄量70萬立方米,雨水收集利用率達到34.3%,形成了一系列建設標准規范,為西部濕陷性黃土高原建設海綿城市探索了路徑、提供了典型案例。

“綠色發展的底色不僅要更加鮮亮,老區群眾的生活品質更要顯著提升。”盧小亨介紹,慶陽市積極推進創業就業、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保証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80%以上。“十三五”時期,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2.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276萬人(次)。改造薄弱學校1406所,建成行政村幼兒園1114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7.9%。在全國首創組建市、縣(區)城鄉居民健康保障局,推動“三保合一”和城鄉居民“兩保”制度整合,被國務院醫改辦通報表揚,榮獲全國醫改“十大新舉措”獎項。

下一步,慶陽市將繼續發揚革命老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搶抓政策機遇,發揮比較優勢,以“五區一中心”建設為重點,努力走出慶陽老區新時代振興發展的路子。盧小亨介紹,在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方面,慶陽市將從五個方面發力,即:發揮資源優勢,建設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發揮產業優勢,建設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先行區﹔發揮紅色優勢,建設國家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發揮區位優勢,建設數據信息產業集聚區﹔發揮生態優勢,建設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樣板區。

(責編:周婉婷、王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