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識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話 枚 

2021年06月22日09: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急救知識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新視野)

  近日兩則與急救知識相關的新聞引發關注。

  一則是,在廣東深圳一核酸檢測點,醫生王新園遇到一個被食物卡住氣管而窒息的小孩。王新園用海姆立克法進行搶救,清理出了米粒和瘦肉塊,孩子獲救了。

  一則是,在歐洲杯B組丹麥對陣芬蘭的比賽中,丹麥球員埃裡克森突然暈厥倒地。隊醫迅速入場,對他進行了心肺復蘇和AED除顫。經過搶救,使其情況穩定下來。

  兩起突發事件,由於都有醫生在附近,患者得到了及時的救治,方能有驚無險。但我們不能指望在所有類似危險情況中,都有醫生隨時待命,怎麼辦?這就凸顯出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普及的重要性。

  雖然急救關乎每個人的生命安全已經成為共識,但“知道”和“做到”之間還有很大距離。急救知識要想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首先需要破除三種認識誤區。

  第一種,用不到。有人認為,自己大概率一輩子也遇不到需要急救的場景,學了也派不上用場,把急救知識看做醫護人員的“專利”。但是有備才能無患,汽車的安全氣囊絕大部分永遠也用不上,但也要裝上,風險意識不可無。急救知識也是,“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懂急救的人多了,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更加安全了,利他也利己,何樂而不為?

  第二種,怕惹麻煩。有的人覺得,進行急救意味著承擔責任,成功自然皆大歡喜,若失敗是否會給自己攤上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針對“不敢救”的顧慮,法律已有安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84條明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種,沒地兒學。有的人雖然意識到急救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去哪學、跟誰學。雖然當前互聯網非常發達,但網絡信息泥沙俱下,真偽難辨,從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打撈正確有效的急救知識並非易事。而且急救技能不能紙上談兵,需要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動作要領。去哪學?誰來教?這些問題不解決,急救知識的普及就是空談。

  事實上,醫療機構和醫務工作者對普及急救知識、培訓急救技能一直抱有很高的熱情,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然而,整體看,想要進行科普的醫生和想要學習的“小白”之間並未完全打通渠道,供需沒有有效對接,單憑一些醫療機構和醫務工作者自發、偶然、零散的活動,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局面。

  因此,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是一套系統工程,既需要為供需雙方搭建溝通的橋梁,形成多層次、覆蓋廣、常態化、有制度保障的急救學習培訓機制,也需要社會多方齊努力,營造良好的急救學習氛圍。

  去年8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紅十字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針對青少年積極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教育內容。從學生抓起,開了一個好頭,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推動中國的急救事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責編:焦隆、王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