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理論·時評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意義

陳 晉
2021年09月09日14: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核心閱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布局和途徑不斷完善拓展,彰顯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現代化道路的特征,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庄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脫貧攻堅戰如期打贏,小康社會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完善拓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布局和途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近代以來追求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毛澤東同志在1945年4月就提出一個口號:“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中央相繼提出“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目標。1978年,黨中央提出:“20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鄧小平同志1979年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實現什麼樣的“四個現代化”、怎樣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黨在實踐中對這一重大問題的規律性認識不斷深化。

  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日本考察時,對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水平有了更深了解,提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當年12月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提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后來,經過反復調查和測算,我國確定在20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美元。這就是我們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奔小康”的由來。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我們黨認識到,隻從經濟上衡量的小康並不全面,現代化也不只是經濟上的現代化。在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努力奮斗中,我們黨逐步加深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認識和理解。黨的十八大明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定位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五個方面。2015年,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樣,中國要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全面小康社會、怎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就非常明確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逐步明確和設立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布局和途徑不斷完善拓展,彰顯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現代化道路的特征,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彰顯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黨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升到社會主義本質的戰略高度來把握和推進的。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讓全體中國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必須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扶貧標准線以下。如果是那樣,就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

  經過8年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脫貧攻堅戰如期打贏,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已經完成、標志性指標已經達到。小康社會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彰顯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舉例來說,一是彰顯了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証,正是由於我們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有了最可靠的領導力量。二是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堅定人民立場,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當作黨和政府的重大責任,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自覺地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三是彰顯了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整個過程,都能夠形成共同意志、共同行動,都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在脫貧攻堅戰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及社會各方面力量被廣泛動員起來,共同向貧困宣戰,舉國同心,合力攻堅,黨政軍民學勁往一處使,東西南北中擰成一股繩,千千萬萬的扶貧善舉彰顯了社會大愛,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礡力量,最終辦成了脫貧攻堅這樣的大事難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隨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我們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極大增強了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証明,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這讓我們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篤定隻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不懈奮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了新的大台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這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現實依據來講,我們已經擁有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有了這種堅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一定能夠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如期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已經不可逆轉,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腳步已經無法阻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篤志而行,雖遠必達。展望未來,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

(責編:周婉婷、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