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本網專稿

甘肅:富民興隴展新顏 奮楫揚帆譜新篇 

董洪亮 杜昱欣 王文嘉 黃帆
2021年09月08日08:40 |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小字號

初秋的草木搖響了時光的風鈴,登上蘭州黃河北岸的山頭,一覽黃河水一路向東奔涌﹔陣陣涼風襲來,馬兒在山丹馬場裡盡情馳騁﹔武威市古浪縣富民新村的蔬菜大棚裡,裝滿了豐收的歡笑聲﹔河西走廊西端的莫高窟,4.5萬平方米的精妙壁畫穿越時光而來,見証著千年的歷史……

這裡是甘肅,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這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沿河西走廊自西向東,行程1000多公裡,先后來到敦煌、嘉峪關、張掖、武威、蘭州考察調研並發表重要講話,為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實地了解“草方格壓沙”作業時指出,任何事業都離不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隻要共產黨員首先站出來、敢於沖上去,就能把群眾帶動起來、凝聚起來、組織起來,打開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業。

厚望如山,催人奮進。甘肅省委、省政府帶領2500多萬隴原兒女,與全國一道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並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如今,隴原大地生機勃勃,在奮斗中繼續前行,書寫新的時代答卷。

千年馬場走生態新“馬”路 黨建融合助振興

山丹馬場的牧馬人正趕著馬在草原上馳騁。人民網 王文嘉攝

青草幽幽,馬兒嘶鳴。初秋的山丹馬場,牧馬人正趕著馬在草原馳騁。總面積329.36萬畝的山丹馬場近年來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充分考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培育和拓展了現代種植業、現代設施畜牧業、高原生態食品加工業以及生態旅游業“四大產業”,構建了具有馬場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

“為了最大限度降低人類活動對草場的破壞,山丹馬場4391戶職工從海拔2600米以上的山區整體搬遷到張掖市、山丹縣城居住,場區常駐人口由1.5萬人下降到3500人左右。”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黨委辦公室主任任培文說。

近年來,山丹馬場主動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9萬畝,在持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礎上,山丹馬場先后實施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植被恢復等項目。經過幾年的努力,這裡的牧草生長結構得到了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復和改善。

在緊鄰山丹馬場的大馬營鎮,很多村民靠馬產業致富,大馬營鎮在寬闊的“馬”路上奔向鄉村振興。

“剛開始建公司的時候鎮裡對我們支持很大,但是企業還有貸款難、發展慢的困難,多虧了融合黨建為發展掃清了障礙。”山丹縣天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趙華說。

今年3月,山丹縣委出台了《關於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以及《關於推進各領域基層黨建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意見》。大馬營鎮根據發展實際成立了馬產業融合發展黨建共同體,依托山丹縣天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融合9個村黨組織、9個職能部門和14個經營主體,借力金融撬動,推進牧草生產加工、孕馬血清採集、馬匹養殖全鏈條發展,帶動合作社和共建村農戶規模養殖近一萬匹,讓傳統的馬匹養殖走上了優質產業道路。

“我家養了100多匹馬,每年收入有40萬元左右,加入馬產業融合發展黨建共同體后,發展中有困難可以隨時提出來,各部門都會主動幫助我們。”大馬營鎮雙泉村村民史思興說,“今年我發動了7戶群眾一起養馬,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山丹縣著眼於破解農村空心化、土地碎片化、農民老齡化、農業邊緣化和干旱缺水等鄉村振興發展難題,探索打破條塊、隸屬限制的融合黨建,跨領域、跨行業、跨層級、跨地域打造產業融合、治理融合、服務融合的黨建共同體,通過黨員共管、陣地共用、資源共享、活動共辦、責任共擔、發展共榮模式,推動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聚。目前,全縣8個鄉鎮和8個領域打造了黨建共同體18個。”山丹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勇說。

“挪窮窩”步入幸福新生活 產業興旺腰包鼓

如今的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古浪縣委宣傳部供圖

初秋時節的武威市古浪縣干城鄉富民新村內,街道干淨,房前屋后種滿了花草,微風陣陣拂過村庄,靜謐而美好。

“山像和尚頭,有溝無水流。滴水貴如油,春播秋無收。這是我們以前居住的古浪縣南部山區的真實寫照。”富民新村黨總支書記張延堂說。

2012年開始,古浪縣計劃將南部山區貧困群眾搬遷到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實現易地脫貧致富。最終,富民新村等12個移民新村和1個生態移民小城鎮先后建成,11個鄉鎮73個貧困村6.24萬人搬出了大山。

“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這是我們對移民搬遷工作的要求。隻有培育產業,才能讓搬遷群眾穩定增收。”張延堂說。

富民新村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但是水資源短缺,於是張延堂帶領大家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精細果蔬為主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和以牛羊雞鴿為主的舍飼養殖產業。但是,剛從山上搬下來的村民們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很多大棚被閑置。

張延堂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發動全村的黨員帶頭種植日光溫室,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手把手教村民技術。2019年底,全村230座日光溫室全部種上了蔬菜。

2020年,村裡積極爭取扶貧資金500萬元,建成肉羊養殖基地1處,投羊6200隻,2020年底全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80多萬元,比2019年增加130多萬元。2020年,全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52元。

2019年8月21日,對於李應川一家人來說,意義非凡。這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家,與全家人坐在搬遷的新居裡拉家常。

“那一天我一輩子也忘不掉。日子越來越好了,我們家現在有1座溫室大棚,4座暖棚,每年的收入比在山裡住的時候多了2萬多元,日子過得好著哩。”李應川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

看著村民靠著黨的好政策脫了貧、致了富,年近花甲的李應川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跟黨走。

2019年10月,已經58歲的李應川鄭重地向他所在的第一小區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隻要村黨組織有要求,他第一個響應落實﹔有了新政策,他積極學習並向村民宣傳﹔村民遇到了困難,他都主動給予幫助。

2020年3月,李應川被列為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培養考察。2021年5月21日,李應川正式成為預備黨員。今年7月1日,年逾花甲的李應川作為甘肅省唯一的新黨員代表到北京參加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

“跟著太陽走不會冷。我要牢記入黨初心,為群眾做好服務,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黨員。”李應川說。

文物保護興文旅留“鄉愁” 鄉村旅游富鄉鄰

嘉峪關關城。人民網 王文嘉攝

始建於600多年前的嘉峪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而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所所長張斌正是如今的“守關人”之一。

“在很多人看來,關城保護維修並不難,其實並非如此。”張斌說,“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文物價值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文物維修的基本准則,這都需要科學手段去修復。”

由看守保護向研究保護、科技保護轉變,由本體保護向本體和載體(賦存環境)共同保護轉變,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由探索性修繕向依托精准數據日常保養維護轉變,長城保護已經進入了新模式。

與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合作保護長城的敦煌研究院,也守護著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這裡見証了絲綢之路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也是一個外部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我們既要讓游客得到好的體驗,更要保護好莫高窟。2020年,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成立,致力於敦煌文物保護技術的研究,我們的團隊已經超過200人,在保護好莫高窟的同時,也幫助其他單位開展文物保護工作。”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郭青林說,“我們在莫高窟探索出的壁畫及土遺址保護、文物數字化等技術,也在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文物保護方面提供技術支持。”

敦煌旅游資源豐富,除了莫高窟外,鳴沙山月牙泉、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等景區也聞名遐邇,鄉村旅游正在這裡蓬勃發展。

莫高鎮甘家堡村距離莫高窟車程不到半小時,作為黨員的劉彩雲利用甘家堡村“三變”改革的時機,帶頭把家裡的住房重新翻修,建成集住宿、餐飲為一體的農家客棧。

“我們一家5口從北京來旅游,在網上訂了劉大姐家的客棧,這裡干淨整潔,能品嘗到驢肉黃面、杏皮茶等當地美食,距離各大景區也不遠,還有接送服務,真的很棒!”游客何春玲贊不絕口。

據了解,甘家堡村黨總支圍繞“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農村產業黨建“建聚富”模式,成立文化旅游產業黨支部,按照“支部+產業+農戶”的工作模式,引導黨員群眾發展農家客棧40戶,戶均營業額超3萬元,成立莫高田園旅游服務公司對客棧統一經營管理,農家客棧逐漸成為村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剛開始的時候不懂經營,我邊開客棧邊學習,后來慢慢摸索出要打造記得住‘鄉愁’、留住本土風情的農家客棧,如今,我已經開始幫助其他村民開客棧了。”劉彩雲說,“敦煌文化資源豐富,我們不僅要讓游客吃好、住好,還根據莫高窟壁畫的故事編寫了曲子戲,讓游客們在客棧內就能了解敦煌文化。”

7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26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曾經“苦甲天下”的甘肅,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如今,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甘肅省保持脫貧村2.2萬名駐村干部總量不變,並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村、鄉村振興重點村增派幫扶力量,持續推動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甘肅正加快譜寫“推進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時代篇章,砥礪前行奮進新征程!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